庄安正|张謇支持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

发表时间:2024-02-16 21:26作者:庄安正来源:《扬子晚报》

1905年3月7日,马相伯在上海率领师生脱离震旦学院,迈出了创办复旦公学(现复旦大学)的第一步。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到沪办事知晓此事后,立即表态给予支持,助力解决了众多困难。

d77cfdae238a45c2be1082f1d0b4e7a3_th.jpeg

缘由探秘

1905年2月24日,南通有艘装载棉纱与“县庄布”外运的货船在吴淞口遭遇上海认捐棉纱公所勒索。这激起了南通纱商的公愤,迫而向张謇求助。

1905年3月13日,张謇到达上海。正是此次之行,他听说马相伯要创办复旦公学,遂迅速表态将对其全力支持。张謇支持马相伯,“旨在于上海推动创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但一个非上海籍的人士为何会如此关注上海,关注马相伯呢?其实,内中缘由甚多,但主要有两个。

首先,张謇当时情系上海,已将上海视为第二故乡。南通与上海一江之隔,分别位于长江下游出海口的北、南两侧,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风俗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通、沪两地在近代发展方向与阶段上又存在着较大差异,截至张謇的实业、教育事业起步之际,南通仍基本停留在农耕时代,而上海已确立了国内首屈一指近代都市的地位。这推动张謇走进上海,仿效上海,倚重上海。

与此同时,张謇放弃仕途,投身实业、教育事业,以及快速提升、不断改变的南通城市面貌,让沪上许多具有家国情怀的绅商感佩不已。于是,上海向张謇敞开了胸怀,双方间频繁互动。因此,“上海元素”深深融入南通,“张謇元素”也在上海各处频频体现。张謇从缘结上海到情系上海,他已逐渐将上海的事业视为自己的“分内之事”。

其次,张謇与马相伯交往多年,并拥有着共同的爱国情怀。马相伯,江苏丹阳人。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謇、马相伯先后入朝参加平乱,并于第二年在朝鲜相识。共同的士大夫责任与救国主张,为他们日后继续交往奠定了基础。甲午战败后,张謇在南通首创师范学校,马相伯则毁家兴学,在上海创办震旦学院。马相伯还认为“陶冶国民必以师范为基础”,非常认同张謇先办师范的做法。因此,张謇频繁来往上海后,与马相伯重启交往,友情日益深厚。张謇在上海商学公会的一次集会上演说道:“上海许多纱厂挤在一处,不过一家人在门里相并,兄胜弟败都算不得事。须是要开门,与外人争竞。”并点明“从古至今,明白的国不亡,明白的人不死。诸位大家努力,总可发达”,遂赢得“阖座鼓掌”,其中也包括马相伯。

“与外人争竞”,做“明白的人”,是两人共有的爱国情怀。


饭馆会商

张謇闻马相伯脱离震旦学院,准备创办复旦公学之事时,已因“寒甚”,连日卧床,但他不顾病体外出联络,谋求各方助力马相伯。

时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周馥也风闻此事,遂致电上海道台袁树勋询问信息是否确实,袁回复确有其事,但如何援助,应待“晤商马君”后再定。而此时的张謇早已采取了行动,3月25日,他邀请曾铸、王清穆、黄继曾等沪上绅商聚会于一品香饭馆,共同商讨此事,“是日到者甚多”。总的意思是,经会商全体同意:第一,在道义上声援马相伯。大家公推马相伯为复旦公学校长,“主持学务”,与会绅商皆表态“合力经营”。第二,在资金上援助马相伯。与会绅商“竭力赞成”,并将“集有巨款”捐赠。第三,先行解决办学所需的临时校址、校舍问题。经大家商定,把校址选在了吴淞,“体恤学生光阴,于建造校舍前,拟借吴淞陆军公所空房先行开办”。这次饭馆会商,是张謇在上海为助力马相伯采取的第一个行动。

张謇其实并不主张绅商单独行事。他认为,创办复旦公学只有“合力图成”才能办好,而这“合力”自然包括政府参与。仅以为复旦公学选择临时校址、校舍为例,就涉及借用吴淞陆军公所营房之事,非得到政府允诺不可。会商结束后,张謇、王清穆立即致电周馥、袁树勋。29日,张謇又前往道台衙署拜访袁树勋,洽谈暂借吴淞军队营房等问题,袁出示周馥复电:“前接张、王二公来电,已悉六营公所如空闲可借用,请转杨提督(指吴淞炮台提督杨镜岩)并告张、王二公。”既然如此,张謇、袁树勋便再与杨镜岩协商落实尽早迁房。

4月4日,张謇因事急需返回南通。离沪前,他接受了马相伯及离校师生的邀请,允诺偕曾铸、严复等20多人共同担任复旦公学“校董”,用以提高复旦公学的声望,方便向社会筹集资金。与此同时,让张謇颇感宽慰的是:吴淞军队已“于日前迁出”用房,同意供复旦公学借用。为期23天的助力暂告一段落,张謇可谓功不可没。

返回南通后,张謇在其后3个月内为筹备办厂、开矿、垦荒等奔波于南通、镇江、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各地。其间,张謇仍不忘与其他“校董”集体签署了一份《复旦公学募捐公启》,面向社会广为散发。8月后,张謇连续到上海参加了调解抵制美货运动、抗议英国副领事大闹会审公廨示威运动,以及中国留学生为抗议日本文部省歧视罢课返沪事件等。在上海,他虽与马相伯多次接触沟通,却无法做到专注于复旦公学之事。张謇在致友人的函中透露过内心的无奈:“爱我者,恨我兜揽太多;望我者,责我因应不广。世乱方始,老境已来,公谓我奈之何哉。”

10月26日,张謇挤出时间偕王清穆等赴吴淞,实地视察包括复旦公学在内多所学校的操场用地建设情况。11月22日,张謇又邀请王仁东、赵凤昌等人前往吴淞,首次走进复旦公学校园与马相伯会晤,当晚又在一家饭馆设宴招待了众人。


“万圆”捐赠

能否在资金上大力援助马相伯,关系到复旦公学能否成功创办。张謇最早在饭馆会商时,以及稍后又在《募捐公启》中一再向社会发出募捐呼吁。绅商界反响总体不错,周馥、袁树勋等政府官员也表示“自应力与维持”,并于同年7月底前从各地财政筹拨了1万两白银用以资助复旦公学创办。

但是,作为倡议在资金上援助马相伯的绅商代表,张謇不仅需要设法筹款,还必须为其他绅商作出表率。《时报》在9月9日刊载了一则捐款启事,介绍了此次给复旦公学捐款者为5位绅商,张謇名列其中,捐赠“二百元”,为5人中数额最大者。但这并非张謇最早的一次捐款。据张謇早在3月29日的日记中写道:“为震旦已散学徒筹款得万圆。”这才是张謇的第一笔捐款,也就是在饭馆会商后的第4天。

张謇这一时间最早、数额巨大的捐款,对其他绅商无疑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表率作用。

张謇这笔钱哪儿来的呢?原来,3月13日,他到上海要办很多事,其中一件便是要解决南通纱商遭遇上海认捐棉纱公所勒索之事。在他的筹划下,上海认捐棉纱公所最后不仅被迫将所扣南通纱商货物“照数发还”,还受到了“罚银一万五千两”的处罚。而这项罚银的最终去处是:三分之二由张謇捐赠给复旦公学,另三分之一则捐赠给了上海龙门师范学校。


来源 《扬子晚报》2024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