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案:马敏教授2024年11月16日在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庆典暨“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重逢桂子山,再叙华师情。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庆祝由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亲手创立的历史研究所(今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这是我校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喜事。在此,我谨代表全所师生向莅临庆典的各位领导、各位所友、各位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
情系南通 一心为民南大杰出校友罗一民 “一定要取得实实在在、经得起人民群众和历史评判的成果——我一定要让南通的老百姓说我好,而且是真心说我好。” 他从南京大学调任南通地方领导,主政南通11年,与大家一道打造宣传“一水一人一城”,圆梦南通“大桥大港大学”,“争第一”“创五城”“建长安”,使南通从长三角“边缘城市”一跃为“明星城市”。他就是曾任南通市市长、市委书记,后任江苏省...
近日,《近现代中国地方治理现代化通论:百年张謇与路径探索》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序 张謇如何开创地方治理现代化罗一民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 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 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谈到中国早期的现代化,不能不说张謇。张謇显然是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开拓者、引领者。张謇非凡的现代化理念和实践,集中体现在他开启和推动南通地方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今天,认真研析张謇当年在南通所开创的现代化事业,对...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面向,揭示的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剧烈进程,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等是常见的观察视角。如果深入到现代化的内在层面,现代性现象是不能回避的。人们通常认为,现代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社会变迁的外在呈现,还有作为其发展结果和内在特性的现代性问题。同样地,对步入现代化和全球化历史进程的近代中国而言,也会形成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型社会特性,即现代性。其要素主要有科学精神、民主理念...
一部篇幅宏大的百年生命史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一部生命的奋进史一部充满温度的回忆录一份学术史研究绕不过去的一手资料一本给予年轻学子思考的启示录近日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章开沅先生亲笔回忆录《凡人琐事:我的回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丛书正式出版60万字、百位人物再现章开沅先生九十五载生命历程跟随小编一起感悟华师大先生精神传承!作者简介章开沅(1926—2021),著名历...
鸣沙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尚小明 著精装·604页·43.3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内容简介这是一部重新讲述辛亥鼎革历史的学术著作。作者从清廷、袁世凯、革命党、立宪派、列强、舆论等多个维度详细考订了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总计125天中每一天所发生的事,然后依照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这一历史剧变进行新的叙述和分析。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新史料和新史实,而且在袁世凯如何应对革命、袁世凯...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三个阶段。前工业文明阶段,又可称为农业文明,包括原始文明和农耕文明,这个时期人类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依赖较强,对自然界的损害较弱,人与自然关系处于低水平生产力上的和谐。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新纪元,农业文明开始走向工业文明,迎来以化石能源驱动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时代,摆脱了生物质能源为动力的低水平生产...
一1894年甲午败亡迫使中国进入历史转折的关口,如何从近代走向现代,三个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人做出了不同选择:康有为要变法,孙中山干革命,张謇搞实业。江苏南通人张謇从42岁在通州(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包括 20多家企业和370多所学校先后在他手里诞生。他大器晚成,却是“实业救国”的先驱。张謇出身寒门,父亲种田,贩货,既非世家,又无书香缘,祖上三代不沾功名,清代陋规称之为“冷籍”,这是一种贬诋...
章开沅是海内外知名历史学家,尤以治辛亥革命史著称于世。辛亥百年之际,曾有媒体报道称其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第一人。他自己则认为“我一生在学术上做了两件事:一是把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并把国外的研究引入中国;二是让国际上的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走进中国,又让中国的研究走向世界”。这无疑是自谦之词。史学界同仁无不知晓章开沅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60余年,学术贡献远不止这两个方面。2015年多卷本《章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曾在高校和地方上工作的罗一民,于1983年7月和2000年12月,分别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谈论民营经济问题的文章。2004年2月17日,《新华日报》以“南通:打造江苏民营经济...
近日,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罗一民撰写的《张謇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2024年5月27日《中国环境报》刊发)一文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共鸣。早在2006年,时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的作者,对于环保与发展就有了较为系统的思考与实践,曾作为经验撰文介绍。”张謇与现代化“现整理发布作者原文,供大家参考。罗一民:以环保优先促发展领先《新华日报》2006年8月27日,思想界专栏头条近年来,我...
通官绅之邮:江苏地方精英的角色(1905-1914)[法] 萧小红 著2024年7月出版南京大学出版社作者简介萧小红 法国历史学博士,曾任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汉学系中国现代史教授。现为该学院荣誉教授、法国东亚研究所成员。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近代的社会团体、企业家群体以及现代国家的治理。内容简介本书考察了江苏教育总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过程及其主要活动。通过追寻这一省际团体的发展轨迹,探讨清末...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儒商精神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精神。儒商精神在现代商业实践中不断传承和发展,将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一、儒商与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溯源据明代李晋...
本文系《江苏政协》2024年第5期 省政协机关组织“季读一本书”活动优秀心得读书体会首篇。我大约在上高三阶段,为迎高考复习中国近代史时,记住了毛泽东主席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说过的话,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那时我就知道江苏有位了不起的张謇其人,但由于条件有限,无法找到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张謇。2...
张謇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大公无私”。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30多家企业、上百所学校,他把救国济民放在首位,坚持以德兴商,奉行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民族企业家的代表和典范。 “张謇精神”是什么,与现代西方商业精神有何异同?在当今社会,“张謇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
一翁同龢与张謇,两代状元,一对师生。张謇为翁同龢所尽力识拔,关系自然非同寻常:翁视张为传人,张视翁为恩公。因此,翁同龢临逝前,撰自挽之联,特嘱张謇书写;当然张謇也另有撰联,哀挽恩师。于是,留下一段佳话。翁同龢是同治、光绪的两代帝师,几乎轮流做遍六部尚书,且两入军机,有太子太保、大学士、相国的称号,堪称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然而,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满朝文武颇欲问翁同龢的主战、开战、败战之罪;他...
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是古今中外所有的治国理政者都必须认真面对的关键问题。而且,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基本决定了一个政治人物的认知和从政水平。作为一位一心想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强国的杰出爱国主义者,张謇关于德治与法治问题的思考和认识,独特而又深刻,显然要大大高于他同时代一般人的水平。即使在今天看来,张謇在这方面的论述依然有着极为珍贵的借鉴参考价值。道德可立...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曾被毛泽东誉为中国工业界不能忘记的四个人物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他忙碌而又活跃的一生中,思想文化上也多有建树,尤其是他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形成的法制改革思想,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张謇法制改革思想的萌生张謇的法制改革思想,是随着时代局势的变化,在他对西学的汲取和创办企业的复杂历程中萌发的。首先,张謇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资...
胡适说他“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刘厚生认为他是“结束两千年封建思想,最最殿后而值得注意的大人物”;在梁启超眼中,他是“崛起于新旧两界限之中心的过渡时代之英雄”……他的一生经历了科举应试、仕途从政,又在不惑之年转向兴办实业、地方自治,“一意孤行,置成败利钝于不顾”,只为“建设新世界之雏形”。他,就是张謇。2023年底,《张謇新传:状元实业家的跨界传奇》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从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为夺回利权,张謇秉持实业救国的理念,大力兴办工业、商业、棉业、教育等事业,使落后的南通成为国家级模范县。少为人所知的是,张謇还在苏北地区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和绿色农业实践。北宋以前,无论是史籍,还是考古证据,均表明中国的核心地区主要是居淮河、黄河之间的两河之地。淮地自然和农业生态非常优越,宜稻米、小麦、蚕桑、养殖渔业等,民谚称“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这里是名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