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博物苑为何称“苑”,而不是“馆”?

发表时间:2023-09-23 08:00来源:扬子晚报

9月18日-19日,由中央、长三角及省内主流媒体组成的“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团来到南通、盐城、淮安等地,充分挖掘当地具有创新特质的文博资源,深度报道暑期精品展览、研学旅行、教育体验、文创产品、志愿服务等,讲述特色博物馆与旅游相融合的精彩成果。

9月18日,“博物知旅”融媒体采风行活动走进江苏南通,探源中国的博物馆事业。



这里是中国博物馆的摇篮


作为城市人文之窗,博物馆承载着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着文物、民众与社会史。方寸之间,一览千年,博物馆在无声无息中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繁华。

说到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要从一个人说起。1903年,张謇前往日本考察实业和教育,通过参观日本的博览会和博物馆,受到启发,回国后便竭力倡议创办博物馆。1905年,他以振兴科教和普及文化为目的,在南通濠河之畔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从此,这里便成为中国博物馆的摇篮,而由他提倡的,博物馆可以“觇古今之变迁,验文明之进退”的理念也被后人所传承和发扬。


历经一百多年沧桑,如今位于南通濠河之滨的南通博物苑总占地面积扩展为7万多平方米,拥有濠南别业、中馆、南馆等多座全国重点文保建筑及国秀坛、水禽森等历史园林景观。新馆区由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领衔规划设计,于2005年南通博物苑百年苑庆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

跟随张謇足迹,博物馆建设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从1985年建成中国第一座纺织专业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到20世纪90年代,沈绣博物馆、蓝印花布博物馆等一批专业博物馆建设完成;从20世纪初,珠算博物馆、审计博物馆、慈善博物馆等一批国字号博物馆的落地,再到启东博物馆、海安魏建功纪念馆先后备案成功,南通文博之脉不断注入新血、焕发新生。

据悉,南通现有备案博物馆31座,其中,国有博物馆21座、非国有博物馆10座,不仅实现了“县县有博物馆”的目标,而且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优势互补,专业和行业博物馆交相辉映,综合和特色博物馆相得益彰。

游览其中,透过可看、可听、可触、可感的展示平台,江海文明独有的气质变得格外生动、活灵活现。


为何南通博物苑称“苑”?

说到名字,南通博物苑为何是“苑”而非“馆”呢?南通博物苑党支部书记、主任杜嘉乐告诉记者,“苑”有园林、园囿的含义,还寓意科学文化荟萃之地。与一般博物馆不同,南通博物苑不仅有室内展馆,还有室外园林,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建设“馆园一体,中西结合”的先例。

“南通博物苑一直有历史部分和自然部分两个类型,除了博物馆基本职能以外,苑内还有五六千种植物,以及中草药、小动物等,所以希望游客在这个场馆里面不仅能学习到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学习到自然知识,享受到传统园林的娱乐与休闲。”杜嘉乐说,“所以在我们加入了两个国家级的协会,一个是中国博物馆协会,一个是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

如今的南通博物苑内新老建筑组合和谐,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园林环境既展现历史的典雅,亦洋溢着新时代的光彩,这里已成为人们了解南通、亲近科学、接受文化熏陶及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每年4月中旬,南通博物苑濠南别业的紫藤花 " 瀑布 " 不断惊艳大家的朋友圈。两株上百年的紫藤花已经长到了三层楼的高度,垂坠直下,颇为壮观。这是张謇亲手所植,百余年来长盛不衰,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



再燃文旅创新之火

除了坐拥别致的景观外,精心策划的互动活动也吸引观众参与其中。比如最近“寻找小演员”的招募活动就人气颇旺,通过寻找“少年张謇、老年张謇、张謇挚友”等三十多个角色,由他们来演绎话剧《穿越时空遇见您》。

据了解,南通博物苑常年免费对外开放,举办过“江海古韵——南通古代文明陈列”“巨鲸天韵——江海鲸类生物资源专题陈列”“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专题展及其故居复原陈列等基本陈列展览。同时,博物苑还会推出文化艺术专题临时展览,以及巡展巡讲等线上线下社会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一博讲坛”学术报告会,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据悉,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南通博物苑将根据苑藏珍品与张謇相关诗集,结合流行音乐元素,将传统与现代巧妙串接,策划推出江海古韵——南通古代文明陈列展、张謇企业家精神展、精神之路特展,“百年苑景 千里婵娟”南通博物苑草坪音乐会,花好月圆话中秋、党史里的“音诗画”系列社会教育活动以及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活动,再燃文旅创新之火。


来源 《扬子晚报》,2023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