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星火:中华职业教育社的48位创社先贤】张謇发表时间:2025-09-23 22:44来源: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2025年8月27日 引言 一个多世纪前,民族危难之际,一批心系家国、忧患民生的有识之士,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等48位政、学、商界贤达,共同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他们怀揣“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秉持“教育救国”理想,点燃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星星之火,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48位发起人“职教救国、职教兴国”的精神,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都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8月起,“职教星火:中华职业教育社的48位创社先贤”系列文章推送,将探寻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在一生中经历了什么?他们为何选择职业教育,又为职教社的初创贡献了什么?他们的精神遗产对我们的今天有何启示?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触摸历史,传承那份矢志不渝的职教情怀,以此勉励我们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里,继续砥砺前行! 生平经历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自号啬翁,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入淮军将领吴长庆幕。1894年中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在南通筹办大生纱厂。后又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大达轮船公司、复新面粉公司、资生铁冶公司、淮海实业银行等,并投资苏省铁路公司、大生轮船公司、镇江大照电灯厂等企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同年,在通海垦牧公司创办农学堂(附设于通师),这是张謇创办的第一所职业学校。之后,张謇又举办女子师范、吴淞商船专门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医学专门学校等等。把实业、教育称为“富强之大本”。他曾参与发起立宪运动,1906年成立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即将称帝时,辞职南归,在上海、南通等地兴办实业和教育,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师范为教育之母”“父教育而母实业”的教育思想。他曾任江苏学务总会会长,中央教育会会长。1917年5月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为特别社员。1920年当选中华职教社第二届议事会议事员,1923年当选中华职教社第三届议事会议事员。1925年大生纱厂因亏损严重被接管,次年病逝。 教育兴国: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 张謇本身是受教育者,在科举制度下,他达到了受教育者人生的最高境界——状元。他4岁能背诵《千字文》。9岁时,塾师命对“月沉水底”,张謇即“日悬天上”以对。11岁时,塾师以“人骑白马门前去”命对,张謇当即对“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赞不绝口。16岁他中秀才,因家贫不得不出去谋生,初入江宁发审局(即谳局,是清朝各省各府自行设立复审案件的专门机构)当书记。1876年23岁时,他去浦口,入吴长庆军幕,掌文案兼教吴家子弟读书,此时他多了一个角色——教师,他从受教育者转为教育工作者。 1880年吴长庆的淮军移军登州,袁世凯来投淮军,与张謇相识。张謇曾为袁修改过文章,袁称他为老师。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謇随军开赴朝鲜,因办事干练,受朝鲜国王赞誉。1884年吴长庆归国后不久病逝,张謇离开了淮军。1885年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此后10年,他4次赴京会试,屡试不中。在此期间,他主要是在家乡兴蚕桑,并掌教于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和崇明瀛州书院。可以这样认为,他为袁世凯修改过文章,这只是一般同事之间的作文经验传授,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师生关系,充其量是行文业务的“师徒关系”,而张謇掌教于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和崇明瀛州书院是他人生旅程中真正意义的以教育者转型为教育管理者的实践,是他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阶段,“他鉴于‘国势日蹙’,萌发了创办实业和教育救国的思想” 1894年,张謇再度赴京参加会试,考取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张謇上书痛劾李鸿章“主和误国”“战不备”“败和局”。他在京接触了清政府官员,“目睹国事日非,京官朝吏不足与谋”,虽科举成名,却弃官不做,而坚定地走上了创办实业和教育的道路。1902年张謇在《通海请立师范学校公呈》曰:“旨仰见皇上圣明,凡敬教劝学之图,变法求才之本,勗励臣工、孳孳恐后,职等虽行能无以,退屏江海,然上顾君父有为臣民,应分之忧劳,下念此身亦有为乡里应担之义务。”他教育思想有明显的指向,是为国家分忧、为家乡承担义务。1903年,张謇应日本国内劝业博览会之邀请赴日本考察,他在考察日记中写道:“甲午后,乃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张謇在日本70天的时间里,先后参观访问了神户、大阪、长崎、东京等处35个教育文化机构和30多个农工商企业单位,得出:“就所知者评其次第:则教育第一、工第二、兵第三、农第四、商最下”的结论。同年,他在《通州师范学校始建记》写道:“闻之欧美之觇人国也,以觇人国也,以其国学校多寡为强弱文野之别。其多者校以七八万计,生徒以七八百万计,校师以十数万计,师必出于师范……”。他观察到,有的欧美国家,学校数以万计,学生数以百万计,教师数以十万计,他认为:教师出于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是教育之母。有了师资人才,为他日后的全方位实施职业教育提供了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力量保障,并以“苟欲兴工、必先兴学”“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应用于他日后一手建立的职业教育体系。 张謇于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的历史传承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秉承职业教育理念、弘扬职业教育精神有着有机的联系。张謇把教育放到关系民族盛衰、国家存亡的高度,认为“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求国之强、当先教育”,1916年,黄炎培在江苏教育会主持职业教育研究会时,张謇一手创办的多学科、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是他们的模板,是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1917年5月正式创立旨在“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张謇予以鼓励,并同意作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发起人。1918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张謇及其子张孝若每年捐助1200元。 张謇于1914年创设女工传习所,弘扬中国刺绣艺术,鼓励女子就业。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与他实业、教育、社会慈善等宏大理想一样,不是空泛的谈论,而是实实在在投入精力,投入资金,保障他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实现。张謇曾为各校题写“校训”来阐发他职业教育思想,传承他的职业教育思想。1909年为通州师范学校题“坚苦自立、忠实不欺”;1912年为盲哑学校题“勤俭”,1914年为南通大学农科题“勤苦俭朴”,为纺科题“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为医科题“祈通中西,以宏慈善”,1917年为商业中学题“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从这些题词中,可以看到张謇使用最多的是“勤”“忠”“宏”“精”“通”,可以看出他想把自己精神世界通过校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使得职业教育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实业救国:为民族工业发展奠基 1895年初,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奏派张謇举办通海团练,以防御日本海军随时可能对长江下游的侵犯,但由于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落败并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中有允许日人在内地设厂的条文,为了在外资输入之前抢先发展中国实业,张謇在张之洞和继任总督刘坤一的支持下,招商集股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经过3年艰苦的努力,终于在1899年正式投产。同时,为了使大生纱厂自成体系,他陆续开办了许多企业,如为了获得工厂棉花的来源,1900年他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了解决商品和原料运输问题,开办了上海大达轮船公司和南通天生港轮船公司,为了维修各厂机器设备办了资生铁厂,为了利用纱厂棉籽,开办了广生榨油厂,此外还办了面粉厂、电厂等等。在甲午战争后20多年中,他在南通地区先后办了20多家工厂企业。形成了我国近代著名的“大生工业集团”。 大生纱厂钟楼、码头 张謇用创办实业所得的部分利润以及向社会各界募集所得的资金,在南通地区举办教育文化事业,他把办实业和教育事业称之为“国家富强之大本”,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并以“实业补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实现教育、实业相互促进,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他重视师范教育,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是普及教育的基础。继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之后,又陆续办了女子师范学校、小学、中学、幼稚园等,特别是根据实业体系和民生需求创办20多所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职业学校和机构。 德育教育:先学做人 张謇职业教育思想,把学生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他认为教育“首重道德、次重学术”“课程是一事,管理是一事;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道德与学问二者不可或缺,否则职业教育就是跛足的,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 张謇所写《家诫》,告诫子孙后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针对清末民初道德凌夷的状况,张謇认为绝不能培养那种只会放言高论、百无一用的学生,他说:“无徒手空言可为道德者”,他的职业教育观点非常鲜明,坚信只要学生真正做到德才兼备,走上社会肯定会受到欢迎,学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又何患其学之无所用哉?” 热心慈善:为社会谋福利 张謇曾为了地方慈善事业,他不顾自己作为士林翘楚的身份,勇敢地向世俗挑战,公开登报鬻字“戊戌五月,旅费竭,卖字二百金即止”。黄炎培出于对张謇的爱护和关心,致函希望他不用鬻字私印,张謇不以为然,复函表示:其一,通过卖字来为地方谋福利与单纯逐利有天壤之别,其二,人世取与之道最明白正当者,无过于劳力为金钱之交易,劳力人不必以受佣为耻,给值人不必以出资为豪。1924年11月21日上海银行公会在香港路原址重新建造大楼,请张謇题写“上海银行公会”6字,要求每字一尺五寸见方。 上海银行公会旧址 同年12月3日,上海银行公会收到张謇题字,上海银行公会会长、副会长传阅后交付打样,印在香港路59号大楼上方。之后,黄炎培在上世纪40年代鬻字解困,或许也是在传承张謇的品格与精神。张謇、黄炎培等先贤为职业教育事业所做出榜样,是现今职业教育事业的精神财富。 结语
张謇集状元、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于一身,在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时,张謇已有15年的创导职业教育实践,是48位发起人中对于职业教育极有发言权的人物。2020年7月在京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在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时,再次称赞张謇是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一生堪称近代中国实业与教育并举的先驱和典范,他立足南通却胸怀天下,将个人财富转化为社会资本,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全民共享成果,以毕生实践深刻诠释了企业家当以家国情怀为根基、以实体经济为命脉、以社会责任为使命的时代精神。 在科技创新成果面临“最后一公里”转化问题,乡村振兴需要解决产业发展与融合问题的今天,百年前张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创设职业学校、开办工厂的实干精神与“着眼远处、着手近处”“务求适用、重视实践”“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至今依然闪耀着光芒。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毕生实践,历经百年风雨,依旧为我们今天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昭示了一条立足本土、实干兴邦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作者:王昌范,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统战社员小组组长、市工商联原调研员 来源: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2025年8月27日
文章分类:
学术研究-新时代张謇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