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于志愿服务的时代意义

发表时间:2025-06-30 14:07作者:叶沈良

在南通博物苑的展厅里,一幅张謇墨迹静静悬挂:“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位中国近代实业家、慈善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他以实业兴邦,以慈善济世,更以志愿精神投身社会建设,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张謇的慈善实践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缩影,更在百年后的今天,为我们照亮了志愿服务的本质——那是超越时代的家国情怀,是扎根泥土的文化自觉,是敢为人先的实践勇气。

张謇慈善事业的志愿精神:民生烟火中播撒慈善星光

慈善公益志愿者:六十寿辰的“逆选择”


张謇的六十寿辰在即,幕僚们早已备下烫金请帖,准备在南通最大的酒楼摆下百桌寿宴。张謇却将众人召集至濠南别业,指着案头一叠泛黄的账本说:“诸位可知,南通城现有孤寡老人三百二十三人,寒冬腊月里,尚有八十余人栖身破庙?”他推开盘算多日的寿宴预算,目光落在窗外结冰的濠河上:“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与其宴客三日,不如建屋十间。”三个月后,南通第一所公共养老院在城南破土动工。张謇亲自设计了“回”字形院落,每间寝室朝南开窗,廊下设有扶手木栏,院子中央辟出菜园和晒场。老人们的棉服由大生纱厂特制,每餐必有热汤,每月初一还有说书人来唱《三国演义》。当同龄的官宦在寿宴上收受万金贺礼时,张謇正蹲在养老院的厨房里,查看新砌的土灶是否漏烟。他用祝寿的钱换来了花木床,让无数老人的晚年有了温度,这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一位志愿者对“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的躬行实践。

关护弱势志愿者:濠河边的“救生圈”

长江水患过后,南通街头多出许多面黄肌瘦的孩童。张謇在巡查实业时,看见衣衫褴褛的孩子在垃圾堆里扒食,有一个女孩的脚被碎玻璃划出了血。他当即脱下自己的马褂裹住孩子,转身对随从说:“明日起,在天宁寺设粥厂,凡无家可归者,皆可入内。”这便是南通“栖流所”的开端。张謇不仅提供食宿,还制定了详细的管理章程:孩童每日上午读书,下午学习手工;成年人根据技能安排纺织、木工等工作,所得报酬可存于公所,日后自立时领取。他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收容所不是避难所,是让弱者站起来的渡口。”他甚至为“栖流所”的孤儿设计了校服,青布衫、蓝布裤,救济不是怜悯,而是让每个生命都有尊严地生长。

教育建设志愿者:小学门楣上的“匠心”

图片

育婴堂旧照

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的筹建间隙,偶然路过唐闸镇的一处破庙。庙前的老槐树下,几个孩子正趴在石桌上用树枝练字,石板上歪歪扭扭写着“人、手、口”。他对随行的友人说:“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强国之本在教育,教育之基在小学。”当年秋天,唐闸初等小学堂落成。张謇亲自为学校题写校牌,斟酌再三后,在“堂”字旁边加了个小注:“凡儿童七岁至十三岁,皆须入学。”他还制定了《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课程不仅有国文、算术,还有手工、体操,甚至要求每间教室必须配备洗手盆和痰盂。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发现孩子们的课桌椅高矮不一,竟亲自丈量每个学生的身高,设计了可调节的木椅。在张謇看来,办教育不是建几间房子、请几个先生,而是要像雕琢玉器般,精心呵护每个孩子的成长,这种亲力亲为的志愿精神,正是“学问兼履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的生动注脚。

移俗倡新志愿者:剧院里的“文曲星巡场”

图片

更俗剧院旧照

更俗剧院即将竣工,却遇上了棘手的“破台”旧俗。按惯例,新剧院落成需杀鸡宰羊,以血腥仪式“镇邪”,还要请巫师作法三日。开幕前夜,南通百姓看见一幕奇景:张謇身着长衫,手持红纸灯笼,身后跟着一位举着红烛的工人,二人沿着剧院的角角落落缓缓巡视。走到舞台中央时,张謇突然驻足,对围观的人群说:“乡亲们都说状元是文曲星下凡,我这个状元郎今日来此,就是要告诉大家——妖魔鬼怪最怕的不是血腥,而是文明。真者犹存,美何足画;善而有继,俗可同更。”他指着舞台两侧的对联:“以后咱们看戏,讲的是真善美,哪来的牛鬼蛇神?”他用一场看似玩笑的“巡场”,破除了延续千年的迷信旧俗,更在剧院里种下了文明的种子。从此,南通人走进剧院不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去感受“更俗”的深意——改变社会风气,从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开始。

财富奉献志愿者:晚年书斋里的“慈善墨香”

图片

盲哑学校旧照

张謇的书房里,73岁的老人正伏在案头,宣纸铺开,狼毫蘸墨,一笔一画写着“福”字。窗外,大生纱厂的机器声已渐渐低落,企业的债务像乌云般笼罩着他,但案头的账本上,“慈善支出”一栏仍记得密密麻麻:盲哑学校的扩建费、育婴堂的奶粉钱、修堤赈灾的银元。当企业陷入困境时,他却拒绝出售任何一处慈善产业。为了维持公益事业,他开始卖字筹资。每幅字定价不贵,却注明“所得皆入慈善”。有人劝他:“先生何苦如此,您已为南通做了够多。”他搁笔长叹:“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写几年?但孩子们的书不能停,老人们的饭不能断。”他卖字所得的每一分钱,都化作了孤儿院的棉衣、学校的课桌、养老院的炉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践行“财富取之于社会,当用之于社会”的信念。

张謇慈善事业的志愿启迪:跨越百年中传承志愿密码

家国情怀:从“个体善举”到“社会共治”的责任升级

张謇的慈善从来不是孤立的道德施舍,而是“国家之强,本于自治”的实践注解。他在南通构建的“实业-教育-慈善”三位一体体系,本质是将个人志愿行为升华为系统性社会建设,这种“慈善即社会治理”的思维,为当代志愿服务提供了“大格局”范本。当今社会,老龄化加剧、留守儿童增多等问题,正需要志愿者超越“点对点”帮扶,学习张謇“办一县事有一省眼光”的全局观,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文化自觉:在“传统根脉”与“时代需求”间寻找支点

张謇在更俗剧院的“破台”实践,看似是破除迷信的小举动,实则是文化志愿服务的大创新——他既保留戏曲的审美载体,又注入“真善美”的现代价值,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启示当代志愿者:文化类志愿服务不能停留在“复刻传统”,而要像张謇那样做“文化转译者”。把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年轻人喜爱的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传承不再是简单的“博物馆式保护”,而是与时代同频的“活态传承”。

创新勇气:从“因循守旧”到“破冰前行”的实践突围

张謇移风易俗,“敢为天下先”的实践勇气,正是当代志愿服务突破瓶颈的关键。当前,志愿服务常面临“项目同质化”“需求对接不准”等问题,亟须张謇式的创新思维。正如张謇所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现代志愿者更应在细分领域深耕,用“微创新”积累成“大变革”,让每个志愿服务项目都成为破解社会问题的“实验样本”。

专业精神:从“情怀驱动”到“能力支撑”的效能提升

张謇在办小学时亲自丈量课桌椅高度、设计养老院菜园垄距,这些细节体现的不是挑剔,而是“慈善事业非可徒托空言”的专业追求。当今志愿服务已进入专业化时代,应急救援需要医疗认证、心理疏导需要资质培训、项目需要评估体系,张謇的实践恰是“专业志愿服务”的早期示范。热情是志愿服务的起点,专业才是持续赋能的关键。志愿者应像张謇那样,将“学问兼履历乃成”作为行动准则,在服务中学习养老护理、数据管理、项目策划等技能,让善意因专业而更有力量。

奉献本质:从“功利考量”到“价值回归”的初心坚守

晚年的张謇在企业亏损时仍坚持卖字筹资,将“做一分便是一分”的信念贯彻到生命最后,这种超越功利的奉献精神,正是当代志愿服务最需要守护的初心。在慈善事业日益制度化、职业化的今天,难免出现“捐赠求名”“项目镀金”等异化现象,张謇的实践犹如一面镜子:他办慈善从不留名,连养老院的石碑上都未刻自己名字;卖字所得分文不取,全部归入公益账户。这启示我们:真正的志愿服务,是像张謇那样“虽牛马于社会而不辞”,是纯粹为了“遗留一二有用事业”的生命自觉。在“第三次分配”成为社会共识的当下,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正是构建橄榄型社会的情感基石——让财富流动不仅有制度设计,更有精神温度。

站在张謇墓前,看濠河水静静流淌,岸边的养老院里传来老人们的笑声,更俗剧院的钟声准时敲响。百年前的那个身影,早已化作一种精神符号,在岁月中愈发清晰。他告诉我们:慈善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志愿服务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生的坚守。当我们将张謇的慈善理念化作行动指南,便是对他精神最好的传承。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让我们以他的“有用事业”为镜,在志愿服务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让每个灵魂都因奉献而不再“与草木同腐”。

作者系中国慈善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张謇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通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叶沈良。

来源:《中国志愿》202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