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路上”专辑|罗一民:1980年新疆招生日记发表时间:2024-12-05 16:20 1980年暑假,刚毕业留校任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的罗一民同志,在学校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只身一人去新疆开展招生工作。当时,为了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南大刚开始面向新疆招收考生。由于起步阶段的招生工作机制尚不完善,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的政策问题尚在探索中,新疆当地的教育部门与内地高校招生工作的合作仍需磨合,1980年新疆的招生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罗一民同志当年用日记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下了新疆招生工作和所见所闻。从这段珍贵的史料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四十多年前有新疆地区特色的招生工作,又可以领略新疆独特的人文景观与地域风貌。当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到作者本人,作为南大的一名年轻工作人员所表现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1980年7月31日 星期四 下午接电话通知,校方令我立即返校,去新疆招生,原本定在8月5日之后的,可不知为什么提前了。暑假刚开头就结束了,我感到有些遗憾。不过这神秘的远征毕竟是我盼望已久的,即使牺牲了假期也是值得的。
图为80年代的南大小平房,当时的校部机关,作者所在的党办亦在此 1980年8月2日 星期六 早上回校后即去办公室,得知新疆方面通知招生人员,需在8月5日报到,时间比较紧张。匆匆忙忙取款后去民航局购买飞机票,谁知好事多磨,南京无直达乌鲁木齐的班机,需绕道北京转机。而且近两天没有去疆的班机,恐怕5号到不了目的地。不过这样反而阴差阳错成全了我去北京的愿望。在北京转机时,游览一下仰慕已久的首都名胜,会会朝思暮想的中外学友,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挑战和考验中清醒把握方向,就能够从变化中捕捉发展机遇,在逆境里培育有利因素,进而在困难中奋起、在逆境中前行。 1980年8月3日 星期日 终于度过了紧张疲劳兴奋烦躁的一天,晚上11点,正待在北京一个小院中的一间小屋里,这是一家简陋的小客栈。回顾忙乱的一天,不胜感慨。早上在南京即将出发前,因换全国粮票的事与粮店的人有些许摩擦。粮票数额比介绍信开出的多五斤,经办人不愿换,我有些郁闷,这似乎是个不祥之兆。12点钟上飞机,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这空中怪物,颇有些神秘和恐怖的感觉。当飞机起飞升高时,心中一悬一悬的,似乎被天上的某一魔鬼随手提了上去,并随时有顺手掉下来的可能。后来当飞到一定的高度正常运行时,心情也就平静愉快了,可是到最后降落前的半小时,气流很急,飞机颠簸得很厉害,噪音震耳欲聋,浑身非常不舒服,很想吐,头晕脑胀,恨不得一步跳下来,这“子爵”号老爷机真让我吃尽了苦头。然而这仅是出师不利的先兆,更糟糕的是,当随航空车来到售票点时,才知6号去新疆的机票已售完,我感到异常的煎熬。 图为80年代南京大学图书馆 1980年8月4日 星期一 我上午去航务处购买8号去新疆的机票,午休后便去教育部。我打听到全国招生会议在北京举行时,便想办法与新疆代表联系,但电话一直没有接通。晚9点多方接通,明天早上还要再联系一下。已绞尽脑汁想尽各种方法了,但还是无法买到6号的机票,看来只有任天由命,既来之则安之了。 1980年8月5日 星期二 早上与新疆会议代表接通了电话,了解到他也因飞机脱班,8号才能回去,颇有“同病相怜”之感。录取工作因人员未到位问题将延后,仿佛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松了一口气。上午独自去颐和园转了半天,晚上与陈兴保、张翼新等大学同学聚到了一块儿,看了话剧《陈毅市长》,驱散了我身在异地他乡的孤独感。 1980年8月8日 星期五 上午登上波音707飞机,穿沙漠、过天山,中午时间,飞机降落乌鲁木齐市。下午来到军区三所住宿,小憩后,去市区转了一圈,买回一只小黄青瓜。到后方知此地录取工作因招生会议代表尚未抵达,以及对少数民族考生待遇问题有争议而未开始。而明天将组织各路招生人员去天池游玩,后天才能正式开始工作。这恰好给了我一丝喘息的时间。在北京的一场虚惊和焦虑到此已云消雾散,看来这预兆着事情从此开始有了转机,往后将会愈加顺利。 这里气温在20℃左右,凉爽宜人,真是旅游胜地。就是卫生条件还有改进的空间,伙食略贵了些。还有一点不同的就是与内地时差两个多小时,中午一点半吃饭,四点多上班,晚上九点了,还是阳光高照,这让外地人对这里甚感奇妙。 图为80年代南京大学学生阅览室 1980年8月9日 星期六 这里早上7点钟天刚朦朦亮, 8点起床,可算早起者了。十二点钟全国各地录取新生人员,分乘两辆大客车前往令人神往的天池。云高气爽,凉风宜人,车驶三小时后进入盘山公路,路窄山高,坡陡弯急,车至山腰,回首来路,不禁惊叹叫绝,要不是见到身后还有许多车辆绕山盘旋而上,真不敢想象自己的车子已在半空中。 到达目的地后,便与上海纺工学院的两位年轻同志奋力登山,然后自上而下,直奔池边。他们二位跳进池中游了一小圈,冻得叫苦不迭。稍微休息一会后,沿池而行,走小路,穿险岩,攀陡壁。行至源头,登高阔视,一池碧水,尽收眼底。抬头看山,葱葱郁郁之中,上有白雪皑皑的高山峻岭。仰脸观天,蓝天白云,终于一处,万象来归,四方无景。真所谓天边一池,冠绝天下。 下午四时驱车回返,居高临下,观看山涧雪水奔腾而下,绿得发青,白得刺眼,满座皆惊,拍车叫绝。 1980年8月10日 星期日 招生工作因对某些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比例的问题议而不决,迟迟没有开始。今天是星期天,照常休息,一天工作没干,许多外地人员已在这里度过两个星期天了,原规定5号报到,现在推迟了整整5天。 这两天有几位考生的家长来访,均是恳望自己的孩子能去南大上学,恳切之态令人可敬,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今天上午去轻工局洗澡,然后与小李登上了红山,鸟瞰全市。 1980年8月11日 星期一 今天是招生工作开始的第一天,上午当地的一位教育局长召集大家开会,滔滔不绝讲了四个多小时,特别强调要执行民族政策多招少数民族考生,但大家最想了解的全区考生成绩分布这一基本情况却没有谈到。各路招生人员颇为不满,下午分组讨论时,大家纷纷提出意见。晚上有此地重点中学实验中学的教导主任,手持该校考生花名册前来,虽然稍有夸张之词,但也为招生工作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情况。如一些400分以上的高分考生的第二志愿是南大,但第一志愿不一定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所取,因而如果我们再争取一下,就有可能录取到这些优秀的考生,这对我明天开始的录取工作是颇为有益的。 图为80年代南京大学文科科学讨论会 1980年8月12日 星期二 今天,此地的大局长迫于大家的压力,终于将考生成绩分布情况公布了,于是上午开始看材料。我一气呵成,至晚上11点,确定了拟录取人员,总算把全部工作完成,明天只要此地招办鉴批一下,便可发通知书了。这一天真紧张,我也筋疲力尽了。 1980年8月13日 星期三 今天去两个拟录取考生家走访了一下,考生及其家长们一听即将录取,异常兴奋。晚上有一考生随同父母亲自来我处,对招生工作表示感谢,并邀我明天去他们家做客,被我婉言拒绝。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上午就有一考生家长,来到我这里非常傲慢,似乎他的孩子被我们录取是亏待了,一定要设法转到他校去。我对之不亢不卑,明确告之,按规定不能转,而且时间也来不及转了。此人只得悻悻而去。 图为80年代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在讨论 1980年8月14日 星期四 多方设法购买明天的飞机票,终成泡影,晚上买到明天中午至西安的火车票,准备横穿戈壁滩。招生工作就这样忙忙乱乱地结束了。 别了新疆!后会有期。 1980年8月15日 星期五 中午11时50分登上开往上海的54次列车,开始了茫茫大西北的行程。出了乌市,便觉得到了另一个世界,一眼望去,除了荒滩、秃山、沙丘、蓝天、烈日,别无他物,真可谓空空如也。然而黄昏(晚上8时多)的景象也颇为奇特,白云蓝天相间的茫茫苍穹下,横亘着连绵不绝的山脉,一切都是静止的,似乎一万年前是这样,一万年以后还是这样。铁路沿途茫茫无际的黄土沙,在残阳夕照下,更显得黄得深沉而又明亮。天地间不知是因阳光的照射,还是因沙土的映耀,打上了棕红色的光彩。被亿万年风雨冲蚀的只剩下最后一点老根的沙丘,像一座座古城堡似的孤苦悲凉地坐卧在茫茫荒野之中,使人不禁想起血洗一空以后的寂寞的古战场。间或看见一簇簇的带刺茅草,就像绿毛乌龟似的将头颈伸向地下,拼命地吮吸着水分。面对此情此景,会使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梦幻般感觉,也会激发出在永恒的世界里谱写壮丽人生的向往。 图为80年代南京大学北大楼 作者简介:罗一民,198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工程管理硕士。曾任南京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南大法律系总支副书记,江苏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南通市委书记,江苏省委统战部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现任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统战文存》《政治家张謇与南通精神》《开路先锋:张謇》等。 图片提供:2007级南京大学物理系雎长城校友 来源:南京大学校友总会
文章分类:
名誉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