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民|张謇的文化情怀及与沈寿的共事合作发表时间:2024-11-14 08:10 2024年11月12日,张謇职业教育思想暨纪念女工传习所创办110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教育部总督学顾问、教育部原副部长、江苏省原副省长、江苏省张謇研究会高级顾问王湛,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江苏省张謇研究会会长、南京艺术学院原党委书记管向群,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供销社原副主任张妙奇、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秦志林、校长张忠,南通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张謇研究中心会长张小平等领导出席。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周伟文,南通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謇企业家学院党委书记王小红在开幕式上致辞。南通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謇企业家学院院长单晓鸣主持开幕式。 此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江苏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聚焦“张謇职教思想与女工传习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沈寿刺绣艺术”等主题。本次学术研讨会指导单位为江苏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江苏省张謇研究会,由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张謇企业家学院与张謇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罗一民与秦志林共同为“江苏省张謇研究会企业家精神研究与实践基地”揭牌。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应邀作主旨演讲,“张謇与现代化”特此发,以飨读者。 谈到一百一十年前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不能不说张謇的文化情怀及与沈寿的共事合作。 一、张謇早期现代化开拓中的文化建设 状元公张謇本身的文化修养非常深厚,文化情怀相当浓厚,他在南通全面探索早期现代化的各项事业中,特别重视其中的文化建设。他认为,“以文化人”,文化可以“开民智”,“重道德”,“育人才”,从而从根本上强国兴邦。因此,他一方面倡导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一方面大力推进各项现代文化事业。 伴随着南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早期现代化各项事业的逐步展开,张謇不断拓展南通的各项文化事业。 1903年创办的翰墨林书局 张謇认为,书籍的印刷、出版、发行,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因而他在1903年就创办了翰墨林书局(比中华书局早8年)。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出版机构之一,不仅印刷学校课本、讲义、薄本,还承印报纸、杂志、图书等各类读物,以及民国政府的文献资料和外文图书资料。 对于发挥社会教化重要作用的专业性保护和存贮文物和书籍的博物院和图书馆,张謇更是情有独钟。他本着“图地方人民知识之增进,亦必先有实观之处”和“绍述祖训,恢弘儒术”的宗旨,于1905年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博物苑。接着,他又自费创办了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将自己收藏的8万多卷和征集采购的共23万卷图书置于馆内,供市民阅览。他还创设了类似流动图书馆的“巡回文库”,供基层民众使用。 张謇深知,报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和助推者,他在1913年就创办了《通海新报》等四种报刊,并在城乡各地,依附于各个自治公所和学校,开设了数十个阅报社。 事事洞察的张謇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明确认识到,“至改良社会,文字不及戏曲之捷,提供美术工艺不及戏曲之便。”因而他不遗余力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剧院更俗剧场和最早的戏剧人才培养学校伶工学社。剧场和学社相辅相成,使南通的社会文化朝着现代化方向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电影是戏剧在现代的创造和发展。张謇于1919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股份制电影公司——中国影戏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拍摄了多部戏剧片、风景片、新闻纪录片、故事片。京剧武打片《四杰村》等,还被送往美国纽约放映。 教育是广义的文化的主体内容。本着“文化必先教育”的精神,张謇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着重大办现代教育。他创办了各种各类学校近四百所,还成立了教育会、劝学所等几十个现代教育研究团体和机构。为了“改良乡俗、普及教育”,他还创设了通俗教育社,推进常识性通俗教育。 二、文化建设中的女子职业教育和刺绣艺术 张謇早期现代化的探索和实验,全面而系统,其现代文化建设是整体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部分。而整个文化建设中,又包含了各种文化类别和教育形式。其中,刺绣艺术和女子职业教育也是有机组成部分。 张謇当年创办女工传习所,主要目的有三:一是为妇女谋生计,使其自食其力;二是提高妇女文化教育水平;三是提升和弘扬传统的刺绣艺术。这些都是现代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为了使妇女早日跨进现代社会生活门槛,既解决其生计问题,又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张謇针对“吾南通之女子,乡居者大抵能以耕织佐生计,城市则习于逸而愈贪”的状况,于1908年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附设女子女工传习所,开设编物、花边两科,教授刺绣、手工编织、裁缝等课程。在此基础上,1914年8月女工传习所正式创建开办。女工传习所以刺绣课程为主,兼设国画、算术、国文、写字、音乐、体育和家政等科目。女工传习所的毕业生,不仅可以掌握自谋职业的技能,还大大提高了文化认知水平,这对于妇女的身心解放,浸润现代文明,有着重要意义。若按马克思关于“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观点来看,当时南通包括女工传习所在内的女子教育的推进,显然是促使该地妇女解放和社会进步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 女工传习所除了女子职业教育的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以现代方式促进刺绣艺术的提升和传承。 在刺绣艺术的提升方面,女工传习所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突破单个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以现代美术教学方法批量培养刺绣艺术人才,从而促使刺绣艺术整体提升;二是突破刺绣传统技艺,引进现代西方绘画、摄影等技术,实现技艺创新和升级(以沈寿创造的“仿真绣”为代表);三是突破只是在国内封闭制作的方式,积极汲取日本、欧洲等国的刺绣理论和方法,扩大对外开放交流。 在刺绣艺术的传承方面,女工传习所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改变了以往口口相传、陈陈相因的传艺方法,采取集体的正规的现代教学方式传授理论和技艺;二是改变了以往“一人绝艺,死便息,而泯无焉传者”的状况,以教科书和理论专著(《雪宧绣谱》为代表),使后世得以精准传承;三是改变了以往刺绣流派仅以地域为限很难走出国门的状况,使刺绣(特别是苏绣)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走向世界,“声流海外”。 三、志同道合的张謇与沈寿 从表面上看,创办女工传习所,使张謇与沈寿走到了一起。深层次看,则是促进现代文化建设(包括现代教育和艺术)的共同志向,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在张謇看来,“今世觇国者,翘美术为国艺之楚,而绣当其一。”刺绣是必须传承珍惜的传统优秀文化艺术,而且必须用现代的艺术和教育方法加以光大提升。因此,当他认识了“名满国中”的一流刺绣大师沈寿,及品鉴了沈寿的精湛作品后,便诚挚邀请沈寿到南通办学和任教。同时,作为开近代女子职业教育先河的张謇,对已有了一定的女工传习培训经验的沈寿,显然也特别的看重和倚重。 而对于沈寿来说,她对张謇的学识人品,特别是在南通开创的各项现代化事业,很是敬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后,曾任清廷绣纺科总教习的沈寿,一度曾流落到天津办班授艺。后来,四川等地士绅慕其才艺名声,欲高薪(月薪200元)聘任她,但她婉言辞谢,毅然选择到仅月薪50元的南通女工传习所任职。沈寿自己也说:“恐川人未必能持久,而南通实业教育有方兴之气,而先生则平日信为可持之人,故来。” 由于张謇与沈寿在事业上志同道合,且相互敬重,因而在共事合作中相互成就,且情谊深厚。 张謇对沈寿的成就和帮助主要表现为:一是使沈寿有了良好的归宿和发挥才华的事业平台。沈寿来南通后,有了稳定的生活条件,并在刺绣艺术创作和女子职业教育方面大显身手。张謇将之比喻为“蔡文姬归汉”。他曾在诗中写道:“黄金谁返蔡姬身,常道曹瞒是可人。况且东南珠玉绣,忍听蕉萃北方尘。有斐馆前春水深,唐家闸外暮潮平。登楼即席殊矜重,不似惊鸿始为惊。” 二是促“沈绣”一枝独秀。以往刺绣流派以艺师姓氏命名的,仅有明代的“顾绣”,但只是泛指上海顾家的“露香园”绣品,并不单指某位顾姓刺绣家。作为苏绣的代表性人物沈寿,尽管久负盛名,但在来南通之前,其作品并非以沈氏命名。来南通后,张謇对其作品竭力推崇宣扬,并在1918年建“赵绘沈绣之楼”,并亲自题匾。此楼专门珍藏和展示宋代书画大家赵孟頫与沈寿的作品。这是第一次将沈寿的绣品命名为“沈绣”。从此,一枝独秀的“沈绣”,远播四方,青史留名。 三是帮助沈寿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刺绣专著《雪宧绣谱》,使沈寿一生的刺绣经验和理论得以总结和传承,牢固确立了“沈绣”在百花争艳的刺绣艺圃中的突出地位,并世代流传。张謇在沈寿病重休养时,由沈寿口述,自己记录整理,最后形成了一部独步古今的刺绣专论,主要出发点就是:“伊古以来,凡能成一艺之名,孰不有其独运之身深心,与不可磨之精气?而浮沤霅电,瞬息即逝,徒留其存之疑似之名,而终无以禅其深造自得之法,岂非人生之大憾。” 沈寿对张謇的成就和帮助主要表现为:一是使女工传习所业绩卓著,人才辈出。1914年8月,女工传习所正式创立,当年10月,沈寿便到校任所长兼绣科主任。沈寿一面亲自授课传艺,一面制定和完善既规范又结合实际的学制和课程设置,采用结合生产实际的多层次的教育方法,开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职教先河。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女工传习所开办一年制速成班、两年制普通班、四年制刺绣班、五年制研究班,使普及与提高、传艺与研究、谋生与创作有机结合。沈寿对女工传习所既扩充又提升,“移所城南,增速成科,订章加详焉。”几年后,女工传习所便硕果累累,人才辈出。张謇在1921年欣喜地说道:“去年绣工本科完全毕业者九人,其甲班、乙班普通毕业者百四五十人。本科毕业试之成绩及绣品,固已实过前人,即甲乙班之出品,亦在他处之上。” 二是使南通的刺绣产业和出口贸易兴旺发达。沈寿及其培养的大批学生,所制作的“仿真绣”绣品,别具一格,颇受市场青睐,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开启了国际贸易。1915年,旧金山举办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继精心挑选了十几件沈寿及其学生的优秀绣品参展,沈寿丈夫余觉在赴展四月后,兴奋地告诉画家颜文梁,“国外拟订四十万美元的绣品。”1920年,张謇创设南通绣织局,委任沈寿为局长,在纽约、法国、瑞士、意大利办事处销售南通刺绣工艺品。 沈寿绣《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 三是使张謇所钟爱的刺绣艺术得以提升和传播。张謇一生喜爱刺绣艺术,并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出发,希望刺绣艺术大为提升,广为传播。沈寿的到来,满足了他这一愿望。作为生长于苏州的著名刺绣大师,沈寿匠心独运,潜心创造,在原有“苏绣”基础上,别开生面地创造了“仿真绣”,使传统的刺绣艺术有了巨大的创新和突破。于是,“沈绣”在国内鹊声四起的同时,远播海外。1919年,沈寿的作品《耶稣像》和《培克像》在纽约展出,引起轰动。从此,沈绣在美国广受青睐,声誉日隆,国际贸易也日益兴隆。 志同道合的张謇与沈寿,在事业上相互成就、相互帮助,在情感上也相互爱慕、相互依恋,但始终“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留下了动人佳话。在张謇眼中,沈寿是才女加同道,知己加弟子。沈寿对张謇既敬爱又感恩,在病危时,用自己的头发绣作了张謇手迹《谦亭》,送张謇珍藏。 张謇当年创办女工传习所和推进现代文化建设,对我们当下的主要启迪是: (一)重视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灵魂和精神基因、精神动力、思想滋养、国家软实力等)。 (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光大,并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三)重视文化人才的擢用与培养,造就千千万万现代化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