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南通的又一次辉煌——记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校友

发表时间:2023-07-01 08:26作者:黄鹤群来源:南京大学校友网

跨入新世纪以来,南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依靠在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敢为人先,包容会通”的南通精神,积极与时间赛跑,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被人称之为:经济发展上的“南通速度”、体制改革上的“南通模式”、城市建设上的“南通风格”、精神文明建设的“南通现象”、社会建设上的“南通特色”,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近几年来,南通的城市建设延续了张謇先生的理念,在全国起到了示范性作用”“ 在最近的十年中,南通又创造了这么多第一,堪称奇迹”。而每当南通市民谈起身边发生的巨大变化时,总要称赞起他们的市委书记罗一民。


南通不乏辉煌。近代以来,南通就创造过两次比较明显的辉煌。100多年前,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家乡南通兴实业、办教育,推进城镇建设,并创立了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博物苑等体现南通近代文明的多个“全国第一”,使南通成为当时的“全国模范县”,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南通又以人均工业产值过万元而一举成为当时全国的明星城市,引来全国各地的称赞。               

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经历过两次辉煌的

南通在上世纪末发展一度有所落后了。曾与苏州、无锡、常州并称“江苏四小虎”的南通,渐渐从第一方阵掉队,有些主要经济指标甚至一度跌落到全省倒数几位。

那时,刚刚接过南通市委书记重担的罗一民在思考:“如何凝心聚力、奋力追赶,再度崛起,再创南通历史上的辉煌”?由此,他所带领的班子萌发了一个心愿,“不管要付出多少心血,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实现这个梦想!”正是这个坚定的梦想,支撑着南通的奋起直追,迅速踏上跨越赶超、重塑辉煌之路。

罗一民与他的团队也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牛鼻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从2002年开始,历时3年的攻坚突破,全市406家国有企业全部完成了改制,走在了全省前列。在上面没有具体政策、外面没有可循先例的情况下,南通结合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以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为方向,本着分类改革、分步实施的原则,率先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的改革。一系列改革创新之举,使南通各项改革向着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到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深化;从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告捷,到城建领域新型投融资体制的建立等等,一系列新举措、大动作有序推出,改革在强攻中深入到观念创新上的一个个“禁区”,涉过了体制机制的一个个“盲区”,突破了既得利益上的一个个“雷区”。

在改革的决策上和过程中,罗一民和他的团队,始终着眼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以“人性化”的改革理念,采取了一整套“有情操作的”办法,完善了一系列职工权益保障制度,构织了有效的“减震器”和“安全网”。南通改革强度虽大,但过程平稳,震荡轻微,综合效应良好,被外界誉为“一场静俏俏的革命”。通过经济和行政体制改革,南通最终实现了发展速度效益全省“双领先”。2009年,南通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72.8亿元,总量超过了苏南有的市,增幅为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第一;财政总收入达到486亿元,与2002年之初比,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均翻了一番以上。通过扩大开放,南通实现引进外资的连续“撑杆跳”,已连续几年,每年的实际到账外资超过20亿美元。民营经济多项主要指标也连续多年列全省第一,私营企业户数超过13万家,位居“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十大城市”榜首。               

新时代南通不缺优势,尤其是空间位置上的优势,有江有海。然而曾几何时,“有江无跨江大桥”、“有海无深水大港”的现实,深深钳制了南通腾飞的翅膀。这种被割裂的区位优势,被戏称为“南不通”。桥港也成为770万南通人心中的梦想。罗一民与其市级班子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大力度地推进,终于使苏通长江大桥建成通车,靠上海又近了一步;洋口港、吕四港相继实现初步通航,开辟了江苏出海大通道。这一切都因桥港而改变,南通加速腾飞的能量一下子被释放,南通的空间美感也顿时开朗,南通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我国东部沿海黄金海岸T型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优势一下子凸现,南接上海,北连苏北,拥有“支撑长三角、拓展大上海、带动长江北、服务中西部”的独特战略地位,使南通绘就了一幅美妙的发展蓝图。与此同时,以整治濠河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城市建设,注重环境保护、注重生态建设、注重把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合到城市建设中,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传统风貌的保护,塑造出鲜明的城市特色和独特的城市品位,从而全面提升了南通城市形象,彰显出南通生动的文化个性和城市魅力。近年来,南通市相继荣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濠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保护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等,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南通风格”。

南通这几年获得经济发展“满堂彩”、社会事业发展“满堂红”,以及生态环境“满眼绿”,这都归功于南通打的一套“组合拳”,其中最根本的一条,便是围绕争创最佳办事环境、增强行政绩效等内容,掀起了一场以转变机关作风等为主要内容的“执政效能革命”。从2001年开始,罗一民与他的团队开始探索并逐渐形成了综合绩效考评体系。他们将全市93个党政部门、法院、检察院、条管部门等全部纳入考核。罗一民亲自兼任绩效考评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开始了南通机关作风的整肃工作。与此同时,首问负责制、效能负责制、社会监督制等,一项项严厉的治懒、治散、治乱新规落地生根,剑指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深受其害的“机关病”。在罗一民看来,群众来机关办事笑脸很重要,但比笑脸更重要的是效能。因此,他亲自领导的南通“效能革命”,把压力传导到每一个干部身上,传导到每一个层级。经过这场“执政效能革命”,从上到下政令畅通,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全市形成一股争先创优、跨越赶超的昂扬之风。绩效考评推行8年来,南通行政效率大幅提高,机关“中梗阻”现象大为减少,社会各界对机关作风的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98%以上。

“南通要跨越发展,根本的还在于其内在动因。”罗一民在施展抱负、制定决策方案时不断地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把南通的精神文明“软实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发展“硬实力”,让南通人民不仅能够口袋富,而且脑袋也富;不但环境美,而且心灵也美。罗一民及其一班人十分注重发掘和弘扬本土文化及其蕴含的优秀人文精神,并将其内化为城市竞争力中最核心、最持久的动力,一名话,要向“软实力”要生产力。

罗一民接任市委书记后,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新时期南通精神大讨论,最终提炼出“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南通精神,为发展中的城市赋予了生动灵魂,也使市民增强了城市的核心价值理念。一花引来万花开。从“莫问谁”到“魏群”(为群)、“任友琴”(人有情)等等的凡人善举不断涌现;随叫随到的“江海志愿者”从成立之初的34人迅速发展到13万人之多;“爱心邮路”由一条发展成都市37条;一诺千金的“无红包医院”由一家发展成195家;赴边疆支教群体由第一批33名教师发展为1000多名;家庭文化室由一个发展成了200多个,等等,江海大地上先后涌现出了400多个有影响的文明新风典型,形成了“滚雪球效应”,全市上下形成了同频共振,一股重铸名城辉煌的创业激情再度唤起了人们的建设热情。此现象入选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并被中宣部作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和创建城市工作的重大典型推向全国,南通也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南通的发展有了内生动力后,各方面的发展也更协调。近年来,以罗一民为班长的市委市政府领导,通过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10年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均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强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全面发挥政法职能,构建和谐的司法关系,推进平安建设,在全国首创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夺得全国为数不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建设服务型政府,争创全省最佳办事环境,构建和谐的公共管理关系,成为全国地级市中唯一的政府绩效评估联系点;统筹域内联动发展,构建和谐的城乡、区域关系;推进诚信南通建设,构建和谐的信用关系;开展拥政爱民活动,构建和谐的军政、军民关系,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大力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发展竞技性体育,奋勇拼搏的体育世界冠军从无到有,现已增加到16名,这在地级市中是少有的。                         

这10年,无论对南通市委书记罗一民来说,还是对南通城市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在南通人看来,这十年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城市的发展最终惠及的是人民;在罗一民看来,这十年是值得欣慰的,因为自己见证并实践了这个过程,这一经历让他觉得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