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泉|造一条路 激活一座城——有关当年濠南路改造的一段回忆发表时间:2024-07-08 08:00 濠南路位于濠河南岸。其原为张謇在世时的博物苑路和模范路。1966年曾改名为解放路,1982年改今名,后来又向东延伸,一直通到工农路。 在这里曾有着众多当年被称为中国模范县的标志性设施。在街南侧,自西而东,分别为东公园、中华园(高级饭馆)、有斐馆(高级宾馆)、通师附小(南通最早的两等小学)、图书馆(中国最早的公众图书馆之一)、濠南别业、南通博物苑(中国第一家博物馆)等。 20世纪90年代的濠南路 2001年2月8日,我在南通日报发表了《濠南路可否改为——"张謇街"》。 当时的南通日报总编沈玉成和后来的江海晚报总编宋捷,为文章写了精彩的点评《要有城市名片》。他们写道,文章与其说是一篇充满诗情、激情和才情的散文,不如说是一份富有真知灼见的“提案”。他们呼呼,但愿他的建议能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也希望大家都来为发展南通的旅游事业和文化事业献计献策。他们预言,随着南通市大城市格局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城市名片”。更巧妙的是,他们把我的文章压了一个月,放在两会期间发表,以引起舆论的关注。 90年代南公园桥 一石没有引起千层浪,整整一个多月过去了,有关部门一点动静也没有。有朋友和我说,新来的罗一民市长是个干实事的人,把文章寄给他看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简单地写了一封信,把报纸一起放到信封里,直接送到市政府市长信箱。 时隔一个星期,3月21日上午,我接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缪三义的电话,言罗一民市长十分重视我的来信,约我谈谈。他又非常客气地说,如果我有时间的话,请明天上午8点半到市政府六楼会议室。 第二天上午8点多钟,我来到市政府六楼会议室。市规划局、建委、文化局、旅游局、濠河办、地名办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济济一堂。我这个港务局的业务干部显得有点唐突。缪主任把我拉在旁边,悄悄和我说,罗市长十分重视这个会议,因临时接待外宾不能前来。你做个准备发发言,根据你的文章,谈谈想法,提提建议。他又给我打气说,三个市长都在你的文章上做了批示,同意你的提议。 会议由缪三义主持,他简单介绍了情况,请我首先发言。作为港口员工,城市建设确实是个门外汉,但想法是自己的,文章是自己写的,面对专家、领导,开始有点紧张,渐渐进入佳境,畅所欲言。大家都听得非常认真,有的用笔记着。 我发完言,大家纷纷表示赞同,有的也提出了补充意见。有关部门提出,提议是好的,但市里没有钱。建委的同志说,最少要300万,工程方能启动。大家都面露难色。缪三义及时地站出来:"钱的事你们不要讨论,主要问题是濠南路要不要改造,徐同志提的建议对不对!”大家都一致表示赞同改造濠南路,认为势在必行。地名办的同志提醒说,濠南路改名必须要向上申报,手续复杂,时间也比较长,影响工程进度,最好暂不申报。缪主任点点头记下了。 散会后,市建委的一个同志和我说,濠南路改造资金必须要五、六百万,市里今年挤出一百万都难。区区六百万,现在来说是不足为奇的。但当时确实是这么难,资金短缺,到处都需要花钱。我当时也难以理解,怀着兴奋而忐忑不安的心情离开市政府。 一个星期后,文化局的周局长打电话给我说,市长办公会刚刚结束,通过了濠南路的改造方案,你为南通立了一功。我高兴之余不由得惊讶,这不是深圳速度,这是真正的南通速度。一个星期答复我的提议,一个星期通过改造的方案,再过一星期就要动工了。 三个月后,总投资600多万,一个修旧如旧、焕然一新的濠南路呈现在南通人的面前。从公园桥到文化宫桥,濠南路因濠河水而灵动,短短的一段路上,拥有二十多处经典遗迹和人文景观,“第一城”的标志性建筑几乎全部在这里。这里浓缩着张謇的人生精华,你是否如同打开了一本精彩的书,读了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染上秋色的南通濠河。人民网记者 王继亮摄 后来我才了解到,罗一民市长曾多次到濠南路进行调研,寻找破解南通城市建设的突破口。有位政协委员经过认真思考,写了一份改造濠南路的提案。规划局早就做了建设濠河的规划,其中也有改造濠南路的方案。应该说,濠南路的改造是集政府的魄力、专家的建议、市民的智慧之大成,是城市改造的经典之作。濠南路改造的速度和精神给人很多启迪,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南通人的思路,自己认识了自己——南通是这么的美,南通人是这么的能干。 “改造一条路,激活一座城”。可以说,从濠南路开始,进而是环濠河的整体整治,南通城迈开了新一轮扮靓的脚步,拉开了城市精神大提升进而带动经济腾飞的序幕。从此,南通城市建设之路越走越宽阔。
文章分类:
会员动态-会员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