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南通通江通海通上海——访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解放日报》

发表时间:2024-06-03 08:00作者:记者 任俊锰 陈抒怡来源:解放日报

图片

开栏的话

去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发展能级,率先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意义重大。今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六年。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今起推出长三角城市政要系列访谈,采访苏浙皖重点城市负责同志,共话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记者见到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时,他刚从南京赶回南通。当天上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全体会议,会上吴新明作了交流发言。采访中,谈及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吴新明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他透露,上午的会议明确把研究制定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方案作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一项年度任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吴新明在发言中汇报了南通正加速形成“八龙过江”格局,未来日益“好通”,建设“北上海”“新苏南”前景可期。

2021年9月,吴新明从工作了近30年的苏州,赴长江北岸的南通任职,至今已有两年半时间。这样的地方工作经历,让他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互联互通 协同协作 同城同质

记者:如何用一个词,形容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状态?

吴新明:在参加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通现在交通非常方便,越来越好了,可以说是“左右逢源”,要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用“左右逢源”形象地指出了南通发展的最大优势,我理解这也就是南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状态。

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是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唯一城市;苏州是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南的苏锡常三市经济总量就占江苏的近40%。下转 8版(上接第1版)南通一边连着上海,一边连着苏南,真的是“左右逢源”。当前,南通正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联动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层次接轨上海、宽领域融入苏南,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沧桑巨变”。

发挥“左右逢源”优势,南通将继续做好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和服务同城同质三篇文章,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支点。其中,交通具有先导意义,南通既受惠于长江,又受阻于长江,曾因一江之隔,没能及时搭上浦东开发开放的发展快车。2008年6月30日,南通境内第一座跨江大桥——苏通大桥通车,近年来日常车流量9万辆以上,节假日高达13万辆,接近设计流量的2倍,这充分体现了南通与上海、苏南间的交流密切。目前,南通已有3条过江通道,2022年一年又开工建设4条,苏通二通道开工在即,“八龙过江”格局加速形成,从过去的“难通”变得日益“好通”。特别是北沿江高铁通车后,南通到上海的通勤时间将缩短至40分钟左右。交通持续改善,助力南通与上海、苏南迈上产业创新协同协作和服务同城同质新阶段。


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

记者:从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中,能否看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影子?

吴新明:我长期在苏州工作,尤其在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间最长,前后八年半时间,那里就是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区之一。2020年,我任昆山市委书记时,也支持推动锦溪、淀山湖、周庄等南部三镇积极融入示范区。2023年2月,在国务院批复的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三镇被整体纳入其中。

到南通工作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2022年,我们立足南通实际,制定实施了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协同等南通五大行动方案,其中的重点就是产业链协同发展和产业科技创新协作。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深入调研思考,学习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积极策应上海“1+8”大都市圈建设,倡议在长江口的南通、苏州和上海的毗邻区域共建产业创新协同区。

从当前看,协同区是为了服务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南通属于上海1小时通勤圈,经济总量已达万亿级,产业基础、发展空间、交通区位等综合优势明显,可以成为上海、苏南的产业协同基地、长三角优化生产力布局的首选地,更好助力长三角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从长远看,协同区需要各地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共同打造成长三角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全力服务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长三角南北两翼更加充分、更加均衡发展。

记者:协同区共建的最新进展如何?未来将在哪些方面突破?

吴新明:去年7月,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作出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随后在12月江苏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上又强调“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今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国家相关部委也表示予以支持。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协同区已经破了题,我们正在务实谋划、积极推进,统筹做好园区共建、项目合作等工作。下一步,将重点在三个方面探索突破:一是在合作模式上求突破。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模式。比如,长三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首个分中心落户南通,可以整合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协同实施重大科创项目,促进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二是在合作载体上求突破。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建一批深耕产业创新的“小而精”合作园区。三是在合作机制上求突破。借鉴国内跨区域发展成熟做法,共同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为“五个中心”建设配套协作

记者:“好通”之后,如何看待南通面临的虹吸与溢出效应?

吴新明:我认为,虹吸与溢出是相对的、辩证的。比如上海与南通之间既有“虹吸”,也有“溢出”。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为例,金融、航运等高端要素虹吸是可预见的,但一些非核心功能的疏解,也是符合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南通可以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搞好配套协作和延伸服务。

南通在产业、创新等方面与上海、苏南深入合作、深度融合,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常讲“4567”:南通40%以上的农副产品供应上海及周边地区,50%以上的企业在上海有合作关系,超过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进出口,70%以上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园区共建是跨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南通与上海、苏南已经共建了19个合作园区,形成了一批样板、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上海静安区与南通崇川区共建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就是一个多赢的生动案例,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沪通两地创新协同、产业共建的现代化科技新城,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仅5.2平方公里,却招引了将近300家企业,其中1/4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了上万名人才。我们正积极推动开展新一轮合作,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形成示范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