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张謇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发表时间:2024-06-15 09:00作者:温铁军来源:中国新闻社
张謇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大公无私”。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30多家企业、上百所学校,他把救国济民放在首位,坚持以德兴商,奉行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国民族企业家的代表和典范。 

“张謇精神”是什么,与现代西方商业精神有何异同?在当今社会,“张謇精神”有何现实意义?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张謇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温铁军:张謇既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第一个“社会企业家”,也是清末最后一个状元,这二者相辅相成就是“儒商”——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传统文化底蕴,作为企业家的行为与他的学识和思想有着必然联系。 

1882年朝鲜壬午事变之前,张謇曾以“理画前敌军事”随北洋水师前往援护,这一年他29岁。因此,张謇比一般人更深刻地了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所形成的半殖民地的状况。1894年甲午战败,这一国耻对张謇造成了巨大影响,此后张謇愤而辞官,回乡办厂  

回乡后,张謇兴办大生集团,意在发展社会事业,而不以资本来追求个人利益,实现了当时南通“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图片

位于江苏南通中央公园的张謇像(2012年摄)。中新社发   宋诚林 摄 

 

中新社记者:“张謇精神”与现代西方商业精神有哪些异同?

  

温铁军:从洋务运动起,中国地方当局开始以富国强兵为动机创办企业,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开始转为官商合办,张謇是官商合办这一批企业家中的代表。官商合办从财产关系上决定了这批企业家不可能是纯粹的私人企业家,张謇创办企业的机器设备是洋务运动时期留下来的,并成为大生集团的官股。因此,大生集团是官商合办的典型,若用后来的概念则是“公私合营”的典型。


图片

观众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上观看南通大生纱厂使用的亨利织机。中新社发 陈晓根 摄

  

近代企业家属于新生资产阶级,在那个年代是革命阶级,具有阶级革命的政治性。 

因此,从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背景来看,中国的民营经济或私营企业从根源上就不可能是西方教科书中所说的“企业家就是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群体”,以张謇为代表的企业家在其行为上也不同于一般教科书所定义的私人企业家行为。某些自说自话的西方学者或许并不了解中国有这样一批如张謇一样的企业家,这部分企业家从中国近代工业形成伊始,就不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不仅有很强的思想性,而且有阶级革命的政治性。

  

中新社记者:“张謇精神”有哪些精神内核,当今企业家可以从张謇身上学到什么?

  

温铁军:张謇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强调“村落主义”,主张地方自治。他将所有的企业收益都用于“在地化”的社会事业建设。张謇“村落主义”思想指导的地方建设成绩斐然,南通成为清末民初的地方自治模范县,社会事业得到非常全面的发展,无论是教育医疗、民政救助,还是男女平等、妇女教育,以及科学技术、体育、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等所有社会文化事业都得到了超前的发展。


图片

江苏南通博物苑由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中新社发 宋诚林 摄


为提高农民和农业的组织化,张謇并不像今天有些企业那样,到农村直接占有农民的资源、把农民排除在外,而是一方面搞“公司+农会”发动农民、组织农会与垦牧公司互动,另一方面搞“公司+农户”通过“厂纱户织”将工业与农民家庭手工业有机整合,由工厂出纱、农民织布,将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提高、男耕女织的传统结构结合起来。这种工农互动、以工补农的做法对当今的“产业兴旺”也有现实意义。


图片

2021年9月,江苏省南通市,原创话剧《张謇传》中的生产场景。中新社发 徐培钦 摄


张謇的制度创新,体现了2500年前孔夫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所描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清末民初的南通,张謇将孔子的理想和当代的“三共(共生共享共治)”基本都实现了,当今中国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包容性发展等,在张謇时期的南通都有所体现。


图片

2021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观众参观专题展览《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张謇》。中新社发 徐培钦 摄

  

张謇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大公无私”,从1895年创建大生集团到1926年去世,前后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张謇不仅没有追求私人资本收益,还因为发展当地社会文化教育等公共事业而欠了很多债。因此,我们把张謇称作“没有一分钱私人资本收益的资本家”。当今企业家应该学习张謇努力做一个社会企业家。  

中新社记者:“张謇精神”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张謇创办企业的“在地化”原则在创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背景下有何意义?  

温铁军:张謇的产业“在地化”和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经验,在当下的新阶段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片

2020年10月拍摄的江苏大生集团“数字化纺纱车间”。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大生纱厂,由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于1895年创办。集团现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公司12个,职工总数约5000人。中新社发 许丛军 摄 

 

张謇建立起多业态融合、全面系统的发展模式,提出“设厂之所,必度厂之四面生货所产”。从他的经验看,土产土销是“在地化”内循环的构建机制,不仅创办了加工业,而且发展了原材料生产,建起了码头仓库的物流业;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产业链的形成,又推进了金融业和保险业的建设。这种综合性的产业集团可以推进社会企业成本控制,形成比较优势,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也并不逊色。

当下,中国正构建以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要贯彻中央倡导的“产业留在县域”就得学习张謇“在地化”发展理念,提升县域产业链的韧性。同时,在今天金融业、保险业日渐异化于实体的趋势之下,企业家们也应该借鉴张謇推进县域产业综合发展的有益经验。  

此外,张謇的经验也提示了发展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重要性,大生集团的劳工素质高于其他地方和其他产业,乃至于残疾人劳工都是受过教育的,社会综合发展和产业综合发展构成了良性互补关系,同时,社会综合发展也带来了一方的安定与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