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42万字的通棉二厂口述史出版,也是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新读本——追寻百年厂史 传续精神命脉 追寻百年厂史传续精神命脉

发表时间:2023-09-02 08:00来源:南通网

一座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老厂,凝结了几代南通人难忘的集体记忆。南通第二棉纺织厂,也就是南通人习惯所称的通棉二厂,由张謇先生创建于1921年。从创建之初的“大生八厂”蝶变而成的通棉二厂,不但是全国纺织行业的“红旗厂”,也是许多二棉人启航梦想、飞扬青春的“梦工厂”。

“要把二厂的历史记录下来”,这是二棉人的共同心愿,更是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的现实要求。由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张謇研究中心打造的通棉二厂口述史工程自2022年初开启后,40多位亲历者、见证者、决策者记忆的闸门也由此打开,于是,有了这本沉甸甸的口述史。2023年8月,《风雨兼程百年路——南通第二棉纺织厂口述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百年风雨凝厂魂

1921年6月28日,南通城南江家桥畔,已步入老年的清末状元张謇偕同其兄张詧,为大生八厂举行了一场奠基典礼。

大生纱厂的成功创办与连年获利,使张謇获得了反哺教育及社会事业的实业支撑。在他壮大纺织业的蓝图上,除了唐闸的大生一厂和崇明外沙(今启东市久隆镇)的大生二厂外,计划将纱厂增至9家。但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制约,这一宏伟计划后来落地的只有位于海门的大生三厂和南通城南的大生八厂。

张謇对八厂的期望值很高,对它的定位是一个从原动起到打包止全套工艺采用最新设备的纺织全能厂。但是,八厂从开始筹建起就一路坎坷,由于资金不足,不得不租给海门财团永丰公司才于1924年10月15日正式开车。

从此,原先冷僻的城南一隅有了一条热闹的“八厂街”,后来以此为中心有了八厂乡,也就是文峰街道的前身。1926年8月,八厂被大生收回自营后,称为大生副厂。

1948年,面临全面失败的国民党政府密谋将大生机器设备运往台湾,受到张敬礼等人的抵制。南通城解放后的第8天,大生副厂就和一厂一起复工。1952年1月,南通大生纺织公司正式公私合营,成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最早合营的企业。在公私合营的过程中,张敬礼功不可没。1955年11月,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听取了张敬礼的汇报,对他的爱国举动和大生企业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

破蛹成蝶后的通棉二厂,在新中国纺织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迹。1958年,被评为全国纺织行业红旗单位;1962年,获得“全国纺织工业红旗厂”荣誉,同年成为江苏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出口棉布免检企业;1977年,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1978年获得全国纺织工业大庆式企业标兵称号;1990年,获得国优金质奖,圆了几代纺织工人的梦想。通棉二厂在发展成为大型综合纺织企业的同时,孵化出轴承、药械、床单等一系列卫星厂,其中将化纤生产车间独立出去,发展成为大型的南通合纤厂,是南通纺织史上的重大突破。通棉二厂的补偿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纺织行业首个获得成功的对外开放项目。“河西老厂变个样,河东新厂像个样”,二厂老职工至今还记得全厂总动员完成补偿贸易项目的沸腾岁月。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潮中,通棉二厂走上了资产重组之路。2004年12月12日,通棉二厂以“江苏南通二棉有限公司”独立法人的名称回归大生集团。2006年,市政府决定通棉二厂退城进园。凤凰涅槃后的大生工业园区,先后实施了数字化车间项目、智慧化车间项目,二厂积数十年之功锻造出的优良厂风,已经完美融入了大生集团的血脉中。


新时代里写华章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南通时盛赞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指示要大力弘扬张謇爱国企业家精神,让广大民营企业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南通市地方志办顺势而为,主动担当,牵头组织了张謇系列史志的编纂工作,打造通棉二厂口述史是其中的重要一部。
  曾经在二厂担任过领导的陈华汝、张小平不止一次谈论过,要把百年二厂的历史写下来、传下去,这也是二棉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通棉二厂的相关历史人文资料逐渐散落、遗失,查找和甄别日渐困难,在世的当事人越来越少,如果再等下去,资料更难收集,编纂难度更大。抢救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迫在眉睫,不能把遗憾留给后人。”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陈红说。
2022年初,市地方志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必须抢救”历史责任感,开始立项论证、组织实施《通棉二厂口述史》的编纂工作。
  陈红介绍,通棉二厂口述史资料的征编由南通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宣传文化分会承接。承担采访整理工作的徐仁祥、赵国庆、何晓宁、陆郁等,与数十位口述者面对面交流,以他们亲历现场的鲜活记忆撑起这部史志的骨架。
  现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部风格独特的口述史。全书42万字,按照沿革、叙事、记人、附录四类编排,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精选通棉二厂各个历史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通过访谈形成口述资料或回忆文章。除口述者的回忆外,本书还查阅、引用了二厂的档案资料,包括20世纪80年代编写的厂史、90年代到21世纪初印发的《南通二棉报》以及媒体的新闻报道等,并收录了300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照,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教育性、史料性,兼具故事性和可读性。
  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姜荣芳认为,《通棉二厂口述史》系统梳理了通棉二厂百年风雨历程,全面回顾了许多重大事件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从不同侧面反映揭示出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貌,揭示了通棉二厂百年风云,给今人及后人的启迪。


老厂旧址留情怀
  在中华慈善博物馆外的广场上,有一面“通棉二厂历史雕塑墙”,它告诉人们,这里是张謇先生创办的大生副厂旧址。

“这面墙的宝贵之处,在于它是由大生副厂仓库拆下的青砖砌成,而这些砖头的历史比老厂还要悠久,是张謇时代拆了南通古城墙建厂房的老城砖。”86岁的陈华汝告诉了我们这一鲜为人知的细节,他曾经在通棉二厂担任领导,后来作为分管工业的南通市副市长,一直与二厂有着不解之缘。
  陈华汝回忆,二棉集团资产重组前夕,他曾和张克诚等“老纺织”一起,向当时的市领导呼吁,希望在通棉二厂原址建立南通主城区工业遗址博物馆。后来因为与唐闸的近代工业遗存项目功能重合,这里成为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二厂拆迁时,陈华汝一直恋恋不舍地在现场探看。在拆仓库时,他与工程队沟通,希望他们保护好这批旧城砖。最终,雕塑墙成为二棉旧址上的一道“余脉”。
  在中华慈善博物馆东侧,也保留下一面旧厂区房的墙体,与百年前老照片上的大生八厂内景基本一致,成为今天怀旧的又一载体。

“我虽然在二厂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留下的记忆是终生难忘的。它是在南通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企业,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通棉二厂的印象,我认为是一个‘闯’字。二棉人就是靠着一股闯劲,成为全国同行业的一面旗帜。”陈华汝最难以忘怀的是,他1978年5月代表通棉二厂出席全国纺织工业学大庆会议,并在人民大会堂作汇报发言。
  在张謇研究中心办公室,手捧这本口述史的朱元敬心情难以平复,“这本书出得非常好,它写满了我们老二厂人的思念。”

76岁的朱元敬长期在通棉二厂工会工作,他也作为当事人参与了口述史的访谈。

“好多老同事在盼望着这本书,在南通,和二厂相关的家庭太多了。”朱元敬说,“八厂街的故事很精彩,二厂人说起从前的事常常要流泪,感情太深了。”
  在一批批二棉人当中,曾涌现了季红英、张小平两位全国党代会代表,陈佩兰、俞如英、周萍三位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劳模,为全市输送了一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而更多的职工,将自己的芳华留在了这座百年老厂中,默默无闻地奉献出光和热。


来源 南通网,记者张坚 通讯员单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