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民|张謇导淮的开创性贡献发表时间:2023-07-12 08:00 张謇一生与水及水利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 他于1853年出生于江海交汇处的南通海门; 1874年去长江下游重镇南京求学、就职,并以江宁发审局僚员身份去淮安淮河边处理渔滨河积讼案; 1887年随开封知府孙云锦去郑州处置黄河决口,并应河南巡抚嘱主持河工计划; 1894年考状元时的殿试策论水利篇中,就是论述如何治理海河; 1901年创办通州垦牧公司,一面大力围海垦地,一面大兴水利; 1911年任南通长江保坍会会长; 1913年任导淮局督办; 1914年任全国水利局总裁; 1920年任运河督办,同时着力于长江保护和治理; 1926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还在巡查长江维护工程。 在所有的治水事业中,张謇对导淮最为用心、用力,最具历史的开创性和影响力。据统计,《张謇全集》中,论及淮河的有63篇,论及长江的有26篇,论及运河的有17篇。 张謇导淮著作 自1194年,黄河夺淮七百多年,黄淮合流入海,造成了淮河下游河湖堵塞,洪涝连年。1851年黄河改道由长江入海后,使“导淮”减灾有了可能。但改道后的数十年间,黄淮河势并不稳定,黄河经常决口并泛道南侵淮河,使黄淮平原频频受灾。于是,导淮(疏导淮河)设想和计划便应运而生,导淮的工程和各种举措也不断推出。 张謇于1913年4月出任民国政府导淮局督办。上任伊始,他怀抱一以贯之的报国济民崇高理想,凭借他一生与水结缘、关注水利的经历和多年积累的治水学识,在深入调研后,提出了系统的导淮设想,制定了《治淮规划之概要》、《导淮计画宣告书》等纲领性文件。他倡导的导淮理念和新型科技手段,已大大突破了前人的眼界和主张,形成了历史性的创新和变革。张謇的治水思想融汇中西、跨越古今,具有深远的时代影响。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化治水的先驱。 一、导淮理念的开创性突破 在导淮(治淮)理念方面,张謇首先突破了以往就事论事的态度,站在国计民生大局的高度,乃至以“世界眼光”看待导淮。他认为:“灾本不除,民无宁岁。”“淮之必当导治,微特国内之公言,且入世界之注线矣。”“抑虑外人之言渐播,而影响于国际者,无穷也。”因此,他在年轻时,就“薄游淮上,略研地理,习闻昔日淮、黄河流之祸,深咎黄徙而不即治淮之失,逆计不治淮必有病民之日,考前哲治河之书,访每岁淮流之状。”他甚至本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强国理想,以对待导淮事业的态度来评判人的品行。1911年5月,当他与绝交了二十八年的袁世凯重逢时,感到袁“其意度视二十八年前大进,远在碌碌诸公之上。”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论淮水事,谓不自治则人将以是为问罪词。又云此等事乃国家应做之事,不当论有利无利,人民能安业,即国家之利,尤令人心目一开。”自此,张对袁越发有好感,并结为政治盟友。 其次,张謇突破以往轻根治、重灾后赈灾的传统做法,主张防灾、治灾重于救灾、赈灾,以标本兼治之策,彻底根治水患。他认为,每次水灾后要花费大量的官振和华洋义振费用,“而灾犹未已,而振且立穷。”这究意不是一个法子。他说:“治淮须谋适当之去路,近于创始性质。”这既是就导淮的具体线路而言,也是指治淮原理和方法要变革。因此,他强调要“合全局而通筹,以片言为扼要,则又宜衡事势之缓急,分标本之后先。”“所谓本者,则如详加堪估,确定入海及分流入江之路线”,“所谓标者,先浚淮沂近海入运之路,以杀其势”。实际上,这种治淮思路,我们现在还在借鉴。 另外,张謇力主改变“官僚治水”状况,倡导“专家治水”。他认为,“文明各国,治河之役,皆其国之名大匠,学术堪深,经验宏富者主之,夫然后可以胜任而愉快。我国乃举以委之不学无术之圬者,而以素不习工事之文士督率之。末流积弊,滑吏作奸,甚至窳其工程,希冀再决,以为牟利得官之余地。”他认为这种荒唐的状况一定要改变,一定要跟上时代潮流,学习先进文明,主要依靠专家治水。“专家治水”是现代水利的重要标志。张謇关于“专家治水”的理念和主张,虽然未能在他任上完全实现,但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自张謇任导淮局督办和全国水利局总裁的民国初年开始,从海外学成归来和国家自身培养的水利专家人才越来越多,至1931年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成立时,中国已拥有了众多的水利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直接设计、建设、管理各类水利工程,而且能够进行高端学术研究,出版有质量的学术刊物,设置水利工程标准,编订水工各词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立的各种国家水利机构的主体,主要由受过现代水利正规教育的专门人才构成,主持治水的主体基本上从官僚变为了专家。 二、导淮工程设计的开创性革新 疏导治理淮河,需要科学的工程设计。张謇所处的“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使他有可能运用近代先进的水文、测量等水利科技知识,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超越前人,实现卓越的变革和创新。对于这一点,仅就张謇所作的《江淮水利施工计划书》,就可以充分体现。 一是运用比以往更为科学精确的现代实测和计算等技术手段,进行工程概念设计。现代水利理论认为,实测和计算得出的流量数值,是工程设计的最重要依据。设计的已知条件主要是实测得出的流量数值,具体的解决方案是根据计算得出的流量设计结果,而设计的过程主要是计算的过程。有专家指出:张謇的“计划书”,以实测流量为依据,做出概念设计,同时合理分配淮水入江、入海的总水量,并根据水位高度和施工段水利坡度,计算出能承载最大流量的水断面积,并转为图示。这就为下一步的施工计划和实施,提供了扎实有效的数据基础和土力学、水力学运用依据。同时,这也将“三分入海、七分入江”的总体概念具体化。张謇对淮、运、沂、沭、泗等河道的流向、流量、水位、含沙量以及降雨量等,进行全流域的科学测量,在中国尚属首次,“实开我国科学治水之先河。” 二是前瞻性的提出“三分入海、七分入江”策略。以往导淮大多主张让淮水全量入海,包括淮安著名治水绅士丁显也强调要“复神禹之故道”,引全部淮水入海,以去“积世之害”。这种依据传统经验提出的思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在黄河夺淮之前,淮河泛滥并不多,只要恢复“故道”,使淮水全部入海,就有可能减灾防灾。但几十年的情况变化,已不可能完全“复淮”。张謇早在1907年就指出:光绪六年,淮安绅士联名吁恳前督臣国藩,复淮故道,国藩奏奉谕旨,筹办。当时,黄河故道浅,洪泽湖底高,复淮确有可能。“然时阅四十年,安知不复有导?”后来,张謇提出的“拟分淮水十之七入江,其三全由旧黄河入海”思路,则是依靠现代流量测算技术提供的科学依据。此时,由于西学的传入和运用,流量既能反映某一个断面,又能汇总整体河流的水流情况。另外,先进技术的使用,即可实测出流量数值,又可通过计算而反推过水断面积。“计划书”根据实测所得流量,分析全流域的水量分配状况,便可进行全新的工程设计,以实施全新的导淮策略。张謇深有所感地说道:“今欲治淮,其非抄袭陈言凭虚臆测所能了事可以断言。”显然他认为完全“复淮”和“全量入海”已过时了。 三是注重工具理性。中国传统水利工程导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较为注重价值理性。以往的河流治理的策论和规划建议中,往往大量论述水利工程的价值正当性和宏观必要性,以及用许多论据来说明对某一个现实问题的求解之道,却不能完整进行工程可行性论证。张謇作为一个传统的读书人,这种价值理性的烙印在他身上也很明显。但是作为与时俱进、善于吸纳世界先进文明的近代实业家和治水专家,他在工程治理方面将工具理性开创性地提高到历史的新高度。他在“计划书”中,开篇便以实证测量数据叙述了“实测山之高”、“河之长”。他说自己“于辛亥二月创设水利测量局,于清江浦从测量淮沂沭泗各干河现有之宽窄高下,为入手之初步;其次于湖荡,又其次及于民地,求得全部地面之真形,河川之径行,沟血之分配,在在有合宜之位置。”他注重运用现代的测量计算手段,以及科学提出“三分入海、七分入江”概念,均说明他特别注重工具理性。 三、现代水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开创性兴办 张謇在治水和导淮的实践中,深感培养现代化水利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他深知,要推行落实导淮的新理念、新技术,必须有新型人才,而要有新型人才,必须兴办新型教育。因此,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了水利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成为现代水利教育的创始人。 1915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校典礼(第一排左10为张謇) 1914年7月,张謇撰写《请设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拟具办法呈》,提出“即以设立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和海工科专班为请,诚以规画进行,储才为急”,并就校址、经费、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案。早在此之前,张謇就在通州师范设土木测绘班,积累了一定的水利工程人才教育培养经验。在张謇的反复呼吁和积极推动下,1915年3月,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工程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终于在南京开学。这是中国水利史和教育史上,一件破天荒的大事,也是划时代的创举。张謇要求学校“广储仪器、活用学理、参观工程、派遣实习”,把学生培养成“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苦”的专业人才,避免重蹈“实学而不求实施”的覆辙。后来,正如张謇所愿,这所学校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水利实用人才和领军人物。由此,中国进入了专业人才成为治水主体的时代。 与此同时,张謇还针对治水和导淮多方面、多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倡导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水利职业教育机构。他认为,“河海工程非先测量,则规画估计无从措手。故目前第一救急办法,唯有仰乞申令各省急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以储治水第一步之人材。”他在1915年8月亲拟《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明确“本校以养成河海工程之测绘人才为宗旨”。同时,他还在《拟请申令各省速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呈》中建议:“为巨灾叠见,储材宜亟,拟陈各省,亟宜筹设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办法”。随后,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新疆、黑龙江等省纷纷响应,成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张謇后来还建议各省所设的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要正规化、规范化办学,要仿照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二年制特科来设置课目,“各省或原有测绘传习所,其性质与工程测绘相合者拟请更定名称,更正学科,以期划一”。于是,张謇这项开中国水利职业教育先河之举,形成了欣欣向荣之势。 四、导淮管理机构和模式的开创性变革 设立相应的权威机构,对全流域进行整体式的有效管理,是水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年的张謇超前性认识到,整个大流域管理可以促使各方利益共同体来共同进行淮河治理:“淮不治之害,皖与苏共之;治则利亦相共。沂、泗发源居徐、海上游,害独中于江苏,而山东不与;而微山湖淤滩之利则共之。”他从治淮的全面观出发,提出:“今江淮水利所相关之地,何止数十百万方里?若不得其高下相距之度,容泻方面之数,而贸然从事,是治乙而不求甲、丙也。为一方计则可,为全体计则不可;一时计则可,久远计则不可。” 张謇认为“行政有省可分,治水无省可分”。为了从全局、整体上对淮河进行覆盖全流域的整治,必须建立超越行政界限的国家管理体系架构,设立全流域乃至全国性的管理协调机构。早在1903年,张謇就推动建立了导淮测量局和江淮水利测量局,“以导淮事宜属之”。在张謇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早期民国政府在1913年、1914年先后成立了导淮局和全国水利局,并均由张謇为“一把手”。这一举措标志着国家层面的水行政管理体制的建立以及现代流域管理机构的创建。后来,南京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由蒋介石亲任委员长的导淮委员会。1950年后建立的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治淮委员会、淮河水利委员会,其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均有着张謇时代的诸多传承借鉴因素。张謇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水利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的开创者。 7月8日,由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的淮河流域企业家高峰论坛暨淮商企业家联谊会在南京举办,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罗一民应邀作《张謇:舍身喂虎,报国图强》和《张謇导淮的开创性贡献》主旨报告。此文系根据报告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