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鸣|认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基于对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学习解读发表时间:2023-06-23 08:00来源:“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公众号 2023年5月14日,“2023年度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论坛在南京农业大学召开,江苏省委原常委、省政协理论研究会会长、省张謇研究会高级顾问徐鸣受邀作“充分认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主旨报告,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包括了建成现代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三农”工作》中强调:“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提出,体现了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阶段特征,这在中央历年所发的农村“一号文件”中留下了清晰的脚印。1982年1月1日,中央颁布《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成为第一个有关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从此始,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党中央重视“三农”工作一个标志,展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整体部署。1982年至1986年,中央接连发了5个“一号文件”,主要是明确中央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2004年至2023年,中央接连发了20个“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农业农村工作。2004年、2005年、2006年3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了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让农业农村休养生息。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2007年至2023年,中央16个“一号文件”中,有6个文件在标题中明确提到了“发展现代农业”或“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即: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015年《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2021年《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即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建设,其中包括了农业现代化。但对农业现代化做出较为深刻地阐述是从2007年开始的。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进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应该讲,在这个时候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拖累世界经济,导致全球粮价大幅上涨。我国发生汶川地震,并连续遭受自然灾害。这几年,我国粮食生产丰收,对国民经济起到稳定作用,但是,入世后农产品进口增加,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压力加大。2008年,国家发改委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开始下达粮食播种面积。2009年,制定《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11年,国务院决定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农业现代化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农业现代化实践中,我们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始终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坚持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从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中,我们认识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具有中国农情特色的现代化,一般认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有着三重属性: (1)一般属性:农业现代化是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国情属性: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匮乏、耕地性质为国家和集体所有制。 (3)任务属性:我国农业现代化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等多重任务。比较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农场为主体的农业企业采用现代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所呈现的生产经营状态;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是在我国特定国情条件下,组织亿万农民运用先进技术与管理去达成国家赋予农业的重大使命。因此,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着鲜明的特征: (1)政府推动型:党和政府采取各种举措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2)问题导向型:依靠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面临的问题。 (3)农民主体型:亿万农民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主体。 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对农业农村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也对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作出深刻分析。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五个加大”,即: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和适时适度调控进口难度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保持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缩小城乡差距难度加大;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人多地少水缺的矛盾加剧,农产品需求总量刚性增长,农业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资源要素流失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任重道远。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认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从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面临问题的深刻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一定制约: (1)资源制约。我国人多地少缺水,既要维持农业生产产量,又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受伤害,任务十分艰巨。 (2)转型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是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向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造成了传统农村经济要素的逐渐流失。 (3)人才制约。中国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培养新一代职业农民并伴随现代化不断成长的过程。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总体上要求在既定的条件(人多地少缺水、土地“三权分置”、集体经济组织)下,按照既定的时间(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确保完成农业现代化的既定任务(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等),可以说任务既紧迫而又艰巨!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较早开始农业现代化探索。2011年3月,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即发布《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并提出《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六大类、23项指标”,逐年进行考核。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全力推动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省农业主管部门将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调整为“六大类、19项指标”。2019年11月,农业农村部与江苏省签署部省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02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要“因地制宜建立客观反映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江苏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规划,主要有两个特点:(1)涵盖了农业主管部门对“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2)兼顾了相关数据的统计与考核便利;不足之处是缺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数据分析。 按照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这些年,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物质装备水平普遍提升,新型经营体系初步建立,农业土地产出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依然偏低,国际竞争力较弱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以江苏为例,2019年江苏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为37422.12万元/人,与第二产业2002年38562.86万元/人的水平最接近,与第三产业2004年35615.91万元/人的水平最接近。相当于2019年江苏省第一产业滞后第二产业17年,滞后第三产业15年左右。2019年江苏省一产就业人员人均产值为5.85万元/人,人均GDP为12.35万元/人,一产劳动生产率约为人均GDP的47.38%,该比值自1978以来以下降趋势为主。当前美国农业劳动者人均产值为人均GDP的1.27倍,法国是1.45倍,日本是77.1%,韩国是1.02倍[2]。因此,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最本质的要求,我们必须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国家竞争力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国际竞争力弱,这是导致当前“三农”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必须切实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2)坚定不移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的原因之一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2019年,江苏省经营耕地面积50亩以上的农户有13.7万户,家庭农场有5.34万个。江苏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占总承包面积60%左右。按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亩均种粮收益824元。种粮50亩年收益为41200元,仍达不到当年江苏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98元水平。必须从各地实际出发,逐步提高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给新型职业农民吃“定心丸”。鼓励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主与农户签订土地长期流转合同,探索土地承包权的自愿有偿转让机制,让新型职业农民拥有稳定的土地生产经营权。
资料来源 “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公众号
文章分类:
学术研究-长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