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民|张謇与强毅力行的通商精神

发表时间:2023-05-26 08:00作者:罗一民

2023年5月22日,罗一民名誉会长应如东县委县政府邀请,为全县党政干部及企业家作题为“张謇与强毅力行的通商精神”的主旨演讲。《张謇与现代化》根据报告整理,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打造者,张謇为家乡南通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其中,“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和“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均源自张謇精神的遗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当我们为光芒四射的通商精神和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南通企业家而喝彩自豪时,不能不追溯通商精神的源头活水。


图片


一、“无负所学,有所贡献社会”:张謇所竭力倡导的“强毅力行”

思想是行动的指引,理念是成功的先导。张謇之所以能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伟业,就是因为它具有非凡的思想理念。1911年6月,北京商业学校请他去演讲,当时他已是名满全国的成功企业家。他不讲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商业技能,却大讲商业道德和优秀的思想理念,“强毅力行”的话语就出自于此。

张謇在演讲中首先回顾了自己经商办厂的艰难困苦历程,感慨“困苦情形,不但他人未曾尝试,即鄙人回溯生平,亦有数之厄运也。”他认为自己能坚持下来,并取得一定成功,是因为:“不顾牺牲目前之快乐,力与患难为敌,久且相安。视烈风雷雨与景星卿云等量齐观矣。”他由此得出结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而不是经商技巧)。所以,他谆谆告诫即将要毕业经商的商校学子,不要像一些企业家那样事业稍稍有成,便“驷马高车,酒食游戏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既亏倒,而股东之本息,悉付之无何有之乡。”

张謇认为,一个人能否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在于他是否有坚定宏伟的志向。他根据自己在办大生纱厂成功后,又创办了许多事业的经历,勉励大家:“一介寒儒,无所凭藉如余者,所志既坚,尚勉强有所成就,天下士亦大可兴矣!”他现身说法告诉大家:只要你们有志气,还是大有可为的!

接着,张謇又以山东乞丐武训为例,“幕天席地,四大皆空,是真丝毫无所凭藉,然一意振兴教育,日积所乞之钱,竟能集成巨资,创立学塾数所。”进一步得出结论:“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 “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断不能毫无所成”。这就是“强毅力行”的最早出处,也是张謇所孕育的通商精神的精髓所在。在阐明了人就怕没有志向,没有实现志向的毅力的道理之后,张謇把如何践行“强毅力行”的一段话,作为全文结语赠与商校学生:“吾人之享用,不可较最普通之今人增一毫;吾人之志趋,不可较最高等之古人减一毫也。诸君既习商业,毕业后,总期无负所学,有所贡献社会,而服劳耐苦,尤为必不可缺之美德。”在张謇看来,不贪图享受,吃苦耐劳,追求高尚志趣,一切以事业为重,是最为可贵的“美德”。这既是对强毅力行的最好阐释,也是张謇一生的品格写照。

通观张謇演讲全文,他所说的“强毅力行”,关键含义有二:一要树立远大志向,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二是要在践行志向的过程中,吃苦耐劳,百折不挠。明白这关键两点也就可以理解“强毅力行”的通商精神,甚至可以理解张謇的一生。

除了以上所说的演讲,张謇还经常以多种方式阐发和弘扬“强毅力行”。比如,他在《介绍宋生报告游历欧美情形》中说道:“成大事业,必从艰苦得来,断非趾高气扬、大言不惭者所能为也。”在《垦牧乡高等小学开校演说》中说道“则凡作一事,须专须勤,须有计画,须耐劳苦,须自强力。”他在劝留打算辞职的通州师范学校教师时,以自己为例说道“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在他的精神感召下,三位教师收回了辞呈,继续留在劳苦教学岗位上。

他还在关系到下一代成长教育的各类学校的校训中,特别注意将強毅力行精神融入其中。他为通州师范学校所提校训是“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为大生乙种农业学校所提校训是“勤苦敦朴,立命于学”;为甘南中学堂所提校训是“苦志以求立,广学以求通”。

图片


二、“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张謇所模范践行的“强毅力行”

张謇是“知行合一”的优秀儒家代表,他不仅竭力倡导“强毅力行”,而且模范践行“强毅力行”。也正因如此,才铸就了他一生的辉煌,汇聚了通商精神的源头活水。

张謇从小就志向不凡,意志坚强。他1853年生于动乱年代海门移民家庭(祖上从常熟移居通州)。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和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移民基因,使他早慧早熟。他四岁学识字,五岁进私塾,六岁读四书五经,七岁学诗文,十岁便具有“我踏金鳌海上来”的不凡志向。在幼年读书时,他还经常帮大人下棉田除草捉虫、做泥瓦小工,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他16岁考秀才时,因头两次不中,他的老师怒斥他说:假使有一千人去考试,要取九百九十九人,只有一人不取的就是你。他深感羞愧,发奋自强,在窗户、账顶等处,大书“九百九十九”。睡觉时用竹板夹住发辫,身子稍动,便被牵醒,立刻起身苦读。每夜读书“必尽油二盏”。夏夜读书时,为防蚊虫叮咬,他将双腿没在陶罐中。后来,他虽然考中了秀才,但由于“冒籍”风波,他及全家又遭受了整整五年的磨难,倍感人生艰辛。若干年后,他还愤然写诗道:“惆怅随身三尺剑,男儿今日有恩仇”。

在考中秀才之后的二十六年岁月中,张謇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屡经挫败、深受煎熬,历经六次乡试、五次会试、十多次科考,直到42岁时,才考上因慈禧太后60大寿而增设的恩科状元。可以想象,若没有“强毅力行”的精神,张謇在学业上是很难走到这一步的。

同样,张謇在办厂创业中的成功也完全得益于践行“强毅力行”精神。他于1895年底,在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的刺激下,在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的鼓励下,毅然下海办厂,走上实业报国的道路。在创办大生纱厂的五年中,张謇经历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受尽人间屈辱,多次濒临绝境。“千磨百折,忍侮蒙讥,首尾五载,幸未终溃。”他将之称为“舍身喂虎”。他凭借宏伟报国志向的激励,百折不挠和坚定不移的毅力支撑,终于使得备尝艰难困苦的大生纱厂开工出纱,掘得了创办实业的第一桶金。

张謇在办厂之初,为了筹集资金,经常受人讥讽和鄙夷,正如他自己所说“官僚奚落我,商侩轻视我,而我个人一切不顾,并力开辟,经过许多困难,方得最后之稍许顺利。”在工厂建设进行一半时,所筹集资金已用完,张謇只得靠卖字筹措去上海的旅费。在上海期间,“每夕相与徘徊于大马路泥城桥畔,仰天伏地,一筹莫展。”后来,他又写信向官府求援“心口相商,笔舍俱瘁”“告急之书字字有泪”。他在回顾这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时,深有感触地说道“一个人到了苦难境遇,还是要抱定拿牙齿打落在嘴里和血吞,连手都用不着去摸肚子。”

为了实现宏伟的强国梦想,张謇在建成大生纱厂后,随即又启动了更为艰难困苦的垦牧工程。当时海边土地产权关系十分复杂,看似地价一文不值的茫茫荒滩,有的是原属淮南盐场供蓄草煎盐的“荡地”,有的是原属苏松、狼山两镇的“兵田”,有的归“坍户”(原业主田地坍入水中而仍旧纳粮者)所有,有的归“批户”(已购得土地,但仍替原业主交租纳粮的业户)所有。这些土地业主对几近荒废的土地权益本不在意,而张謇的垦牧公司一旦要用地,他们便蜂拥而上,索要高价。这时,张謇即使愿花钱买地也很难,因为“海民报地与通界之中,几无一寸无主,亦无一丝不纷。”为了把这些极为错综复杂的土地关系厘清,张謇不得不求情于官府斡旋于民间,等到耗费无数精力和财力的地权问题基本解决后,张謇则组织指挥职员和民工在围垦筑堤的工地上日夜奋战,“地或并草不生,人亦鸡栖蜷息,种种艰苦之状,未之见也。”他明告股东:业垦于穷海荒凉寂寞之滨,难事也。非得有专鸷坚忍之人,不能共其事。

经过五年苦战,垦牧公司终于陆续修成了七条长提和若干水渠,开垦了七千多亩地。但在1903年夏天,突然来了一场连续五昼夜的飓风暴潮,刚建成的堤坝全都被冲毁,牧场羊群几乎全部散失,公司与民工损失惨重。股东们亦畏惧退缩,不愿承担十二万两的修复费用。面对如此情形,张謇咬紧牙关,迎难而上。他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到江宁藩库等官方筹集到的“工赈”款,一方面再度募集勤劳坚韧的通海民工三千余人“荷畚鐇而至”、日夜劳作,用了两年时间,新修了数十公里海堤,围起了近十万亩土地,并大规模招佃开垦。到了1910年,经过十年的筚路蓝缕的艰苦奋斗,中国最早、最大的现代化垦牧区终于初显风貌。“各堤之内,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途梁,若成一小世界矣。”

张謇的现代化事业是多方面的,他亦在多方面践行着“强毅力行”的精神。在教育事业方面,张謇共创办了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学校到特种学校各种学校370多所。在办学过程中,遇到资金、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不胜其烦,不堪其忧,他都能逐一坚韧克服。1907年他对江苏教育会同仁说道:“鄙人执役于通州一隅之实业教育,地不相属,每一周历,辄二百余里,已不胜其劳。自前去两年,常至上海,则奔命尤苦。去年自元旦至除夕,合到家在家计之,仅三十九日,而私计之亏损及万。”

在慈善事业方面,张謇省吃俭用,多方筹资,创办了育婴堂、养老院、残废院、栖流所、贫民工厂等十几所慈善机构。他除了将自己和哥哥张詧的生日贺礼用来办养老院外,遇到经费紧张,他还卖字筹资,资助养老院。现在的南通慈善总会负责人这样评价张謇慈善事业:张謇的慈善留存,来自于他对慈善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建设慈善事业的奋斗过程中,遇到过少数群体的误解,遇到过慈善资金的短缺,遇到过弱势群体的庞大,遇到过救助能量的薄弱,遇到过艰苦磨难的境地。张謇坚信他的事业的正能量,为此,他用一生去奋斗,去努力,去创造,在南通这块土地上树起慈善人格的丰碑。

在政治事业方面,为了通过政治改良救国强国,以实现爱国主义政治理想。张謇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无比的韧劲反复参与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特别是辛亥革命前夕,他组织领导了三次全国性的召开国会请愿活动,每次都遭到了清廷的阻挠和打压。但他不气馁、不退缩,斗智斗勇,终于迫使清王朝答应了立宪派的部分诉求,并宣布提前三年召开国会。1913年至1915年,他在担任民国政府农商总长期间,面对经济凋敝、财政拮据、百业不兴的局面,他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大刀阔斧的进行经济管理和部门机构改革,从制定法律、改善金融、完善税收、奖励民营等多方面入手,较好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当熊希龄内阁更替时,大部分内阁成员都选择随总理激流勇退,张謇却一反不愿当官的常态,坚持不辞。他说自己是为国家和人民当官做事的,不是为某个总统或总理当官的。当国家和人民仍然需要他当农商总长时,尽管总理变了,他还是要干下去。后来,当他看到难以有所作为时,便不顾袁世凯等人的再三挽留,毅然辞职回乡。他说:“予为事业生,当为事业死,虽曾就农商总长一职,然此不过为完成事业之一经过耳。”

在地方自治事业方面,张謇更是怀揣着“建设一新世界雏形”的宏伟志愿,殚精竭虑,任劳任怨地全面推进家乡南通的各项现代化事业。几乎凭着一己之力,便将偏居一隅的贫弱小县打造成举世瞩目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其中,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强毅力行范例不胜枚举。他在晩年总结南通试行变革和自治事业时也深有感慨地说道:“欧美学说之东渐也,当请效之。稍有觉于世之,必变而为之地以自试者,南通是。顾一二人默识而躬行之。百千人訾议之、诽笑之、排沮之,年复一年,排沮之力渐退、诽笑訾议之声渐减已销。”

纵观张謇的一生,可用三个字来概括:一是“苦”,忙碌一生,劳苦一生,苦苦追求理想抱负;二是“韧”,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经得起磨难挫败,以水滴石穿和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干事创业;三是“大”,大胸怀、大格局、大事业,具有宽广胸襟和眼光,在远大理想和宏伟志愿的引领下,踏踏实实干出一番常人难以干成的大事业。


三、“强毅力行、通达天下”:当代切实传承的通商精神

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謇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典范,近代“通商”的开山鼻祖和光辉代表,他所倡导和践行的强毅力行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通商群体,使生长在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区域特征的江海大地上的企业家,形成了具有特殊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标识的创业者。他们不断为我们共和国和家乡做出令人瞩目的特殊贡献。特别是当代通商切实发扬光大强毅力行的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群星闪耀、光彩夺目,续写了时代辉煌。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通企业家艰苦奋斗、奋发有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做出了重要贡献。张謇的侄子张敬礼,在对私改造中,带领大生纱厂率先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肯定。

在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通棉一厂和二厂、天生港电厂、南通建筑工程公司等四家企业被命名为全国“大庆式”企业,全国工业科研革新交流会推广南通经验。机械、化工、电子仪表、建筑等行业的许多企业和产品也在全省、全国名列前茅。特别是南通建筑队伍,在支援大庆油田和克拉玛依油田建设中,在冰天雪地中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交付使用”的奇迹,被誉为“南通铁军”。

改革开放初期,南通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企业“四个轮子”一齐转,践行“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创业精神,产生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和产品,也涌现出南通四建耿裕华、综艺昝圣达、中天薛济萍等一大批明星企业家。改革开放还打开了国门,促使承载张謇血脉精神的新一代通商勇敢奔向五大洲,奋力拼搏国际市场,形成人数超过十万人的新华桥,被国务委员杨洁篪称赞为“新侨之乡”。

进入新世纪以后,南通在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和培育“张謇式企业家”活动的激励下,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跨越赶超。到2008年底,全市工商户总数33万家,列全省第一。私营企业数13万家,列全省第二。通商队伍在创业中拼搏、在市场中成长,涌现出安惠公司陈惠、通富微电子公司石明达、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朱仲辉、中南集团陈锦石、罗莱家纺公司薛伟成等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代表。新世纪的头十年,南通经济实现了跨越赶超,增长速度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前茅,实现了崛起苏中,融入苏南的战略目标。2020年南通GDP突破万亿,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当前,在世纪疫情叠加、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百年大变局背景下,南通企业家传承“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和“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南通精神,不畏艰难险阻,奋力开拓拼搏,促进南通经济持续好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比又提升一个百分点,所辖县市区均超千亿。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入库税金占全部税收比重超过80%,民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占就业人口比重超过90%。目前广大的通商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的要求,进一步弘扬通商精神,奋力前行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


图片:如东融媒体中心 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