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鸣|新型城镇化的下一个爆发点:县域经济

发表时间:2023-01-02 22:26作者:徐鸣来源: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自古以来,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县域经济必将成为一个重要增长点。

中国城镇化进入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从1978年至1992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至27.46%,年均增长0.86%,1992年城镇人口达到了3.22亿人,可以称为城镇化的恢复期。从1993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从27.99%提高至51.27%,年均增长1.29%,2011年城镇人口达到了6.91亿人,可以称为城镇化的扩张期。从2012年至今,我国城镇化率从52.57%提高至2021年的64.72%,年均增长1.22%,2021年末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14亿人,可以称为城镇化的协调期。回顾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从1992年起,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大中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中的常住人口自2000年开始表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从2000年至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数量年平均增长3.2%,上海年平均增长2.8%,广州年平均增长2.8%,深圳年平均增长4.8%。从2012年开始,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增速减缓,并在近几年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广州和深圳的常住人口依然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城镇化扩张期,农村转移人口迅速向大中城市集中,可以说这是城镇化的1.0阶段。像世界上许多大城市一样,急剧膨胀的人口导致“大城市病”,即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物价过高等问题。百度地图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城市交通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的平均通勤时耗均超40分钟。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在城镇化的协调期,即城镇化2.0阶段,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逐渐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真正进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从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看,我国城镇化按正常速率大约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左右,在2035年前后将达到75%左右,此时我国城镇化率将进入一个平台期,届时城乡人口将互有进出,保持相对稳定,可以说是城镇化的3.0阶段。这是我国城镇化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以县城为载体城镇化面临新机遇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历史必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具体包括: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等等。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综合有关文件的表述,新型城镇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二是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三是城乡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我国中小城市的主体是县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乡镇工业崛起、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中城市工业化溢出等几个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从历史统计数据看,2007年我国首次出现了3个GDP过千亿元的县;2021年,我国已经有43个GDP过千亿元的县,而排名县域经济第一的昆山市GDP则达到了4748.06亿元。这两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小城市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2020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特别是补齐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项。202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在《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一文中明确,慎重从严把握撤县(市)改区,严控省会城市规模扩张,确需调整的要严格程序、充分论证。稳慎优化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强调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公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明确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有序疏解,大中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一系列政策文件激励下,县域城镇化和县域经济发展正适逢其时。

县域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广阔,资源丰富,新生劳动力充裕,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具有诸多优势,必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主战场。壮大县域经济,夯实产业基础。县域是我国产业梯度转移的终端,也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环节及原料供应的主要集聚地。从发展趋势看,县域经济具有明显成本优势,正在从产业配套的承载地向工业经济的主阵地转变,形成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发展。近年来,县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了40%,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以上,近三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全国近600个县城。县域将逐渐成为中国制造业的主战场。壮大县域经济,推动协调发展。这些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发展极不平衡。2021年,我国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的县达到了43个。与此同时,约有超六成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低于200亿元,这些县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地区。就江苏来说,从2021年各地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得知,江苏省经济总量排名靠前的3个县(市):昆山市地区生产总值4748.06亿元,公共预算收入466.88亿元;江阴市地区生产总值4580.33亿元,公共预算收入273.94亿元;张家港地区生产总值3030.21亿元,公共预算收入264.31亿元。与此同时,经济总量排名靠后的3个县:泗洪县地区生产总值584.42亿元,公共预算收入31.78亿元;涟水县地区生产总值650.48亿元,公共预算收入26.49亿元;灌云县地区生产总值424.02亿元,公共预算收入25.33亿元。县域经济的区域差距十分明显。壮大县域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壮大县域经济,促消费稳投资。县域是我国稳市场、促投资的重要力量。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8.4万亿元,占全国45.1%。2021年6月,国家商务部等17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以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县城建设步伐加快,预计全国将释放超过2万亿元的投资潜力。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农业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国农业的根基在县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县域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依托各地特色优势资源,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农业科技与装备建设,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以农业为主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并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使现代农业成为富民强县产业。

以人为核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为核心,道出了城镇化的根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了新型城镇化从量到质的转变。人们从乡村走向城镇,根本上是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宜业、宜居能够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应该是新型城镇化所追求的目标。实业兴县,让县城成为创业就业的理想之城。中国地域广阔,南北东西各不相同。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扬本地之长,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壮大特色产业,优化营商环境,让创业的人有施展的舞台,让就业的人有称心的岗位。生态立县,让县城成为安家宜居的幸福之城。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县域生态环境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既维护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又改善县域的社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优质教育,提升医疗保障水平,严格控制县城生产、生活成本过快上升,使得广大的年轻人能“乐活”在县城。文化富县,让县城成为精神和美的快乐之城。人们在安居乐业之后,渴望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县域发展既要重经济兴旺,又要重文化繁荣。加强县城文化设施建设,保持地方的传统文化,引进新兴的现代文化,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厚植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沃土。把每一座县城建成家乡人心中的愿景之地。注释:[1]刘秉镰、朱俊丰:《新中国70年城镇化发展:历程、问题与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年第11期。

徐鸣,江苏省张謇研究会高级顾问,江苏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


来源: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