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沙元炳——夏骏访谈罗一民(之一)

发表时间:2023-04-16 09:50来源:人文南通

        沙元炳在如皋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张謇在通州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两所学校在半年内相继开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两所学校以及两位学校创办人,犹如闪烁在江海大地上空的“双子星”,光芒四射,令人景仰。

——罗一民


01

图片

夏   骏


今天访谈的这位嘉宾,身份有些特殊。我们的谈话主题是南通近代化的两位领袖人物张謇和沙元炳,罗一民先生并不是一位职业学者,而是一位在南通执政十多年的官员,他从短时间担任南通市委常委兼副市长开始,接下来担任南通市长、市委书记,而且担任南通市委书记,也就是所谓“一把手”的时间长达九年,或许是南通百年历史上主政时间最长的官员,也是百年历史上,从宏观层面了解南通最为深入的知情人之一。

罗一民先生在从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职位上退休之后,专题研究张謇先生,有论文,有专著,成为一位研究张謇的专家。在当今,由官员转为学者的案例并不多,因为学术研究是要一些冷板凳功夫的,而一位老市委书记,一位副省级领导,即使退下来,也会有无数的热闹事来约请参加,而罗一民先生却能够沉下心来进入学者状态,相当难得。很有意思的是,因为太熟悉南通,而且具有学者不容易了解的城市建设实操同感,罗一民先生对于张謇先生的理解,就可能具有不同于一般学者的独到见解。

本次访谈,对于罗一民先生而言,也是一个新话题,就是张謇先生与沙元炳先生在南通近代化初期的并肩合作与共同贡献。

我们以往较多了解张謇先生是“南通现代化之父”,实际上,南通现代化的开创者,并不仅仅是张謇先生一个人,正如任何一个伟大事业不可能是某一个杰出人物的成果,至少,沙元炳就是张謇的一个并肩战友。  

如果说,张謇是南部南通(当时的通州、海门地区)近代化的一号领袖,沙元炳就是北部南通,也就是大如皋地区近代化的一号领袖,两人的协力共进,才构成了江海平原近代化的全景格局。

图片


图片:张謇(左)与沙元炳(右), 纪录片《沙元炳》剧照

图片

罗一民


沙元炳与张謇是同时代人(张比沙年长十一岁),同是江苏南通江海平原的乡贤,同为1894年恩科进士,同在翰林院供职,同样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而告假辞官“经营乡里”。他们俩有着太多的共同点,而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怀抱着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宏大的强国志向,全力推进地方的现代化事业,为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图片

图片:纪录片《张謇》剧照 - 大生纱厂印章


沙元炳与张謇最早相识于1892年科举会试中,因赴考而“邂逅京师”。后于1894年“再就公车,遂同庭试”。之后,两人意气相投,过从甚密,结为挚友。特别是在1898年同时回乡创业后,更是密切合作,相帮相助。

张謇回乡不久,便从创办大生纱厂起步,开始了他雄心勃勃而又步履艰难的现代实业振兴之路。沙元炳认为,张謇的事业不仅会造福南通,也将带动如皋等地,便向大生纱厂、垦牧公司、复新面粉厂、资生冶铁厂、大达轮船公司相继投资。特别是在广生油厂的创办上,更是不遗余力。

考虑到棉籽制油,既可充分利用纺纱原料棉花的衍生物料,又可满足民生需求,经济效益又较为可观,1902年3月21日,沙元炳在大生纱厂与张謇商议创办广生油厂。他们初步测算,共需资本五万两,由双方各认五千两,其余另行招股集资。随后,由沙元炳“帮同招集料理”,并与张謇一道决定重要管理人员“商酌分派”。1903年,油厂建成开车后,由沙元炳任总理,张謇、张詧任协理。沙元炳工作得力,经营有方,十年后,到1914年,油厂资本已达30万两以上。张謇曾称赞沙元炳,在办实业中“真正的务实者应推如皋健庵。”张謇在经营其他实业过程中也常与沙元炳一起商议。如在1916年5月,张謇致函沙元炳表示:“欧战不停,正我国行兴染料之机。如邑靛业有名,前谈提倡振顿,不知今何似也。”“现在有人来函说能自制颜料,不知你意如何,可与来函者通函一谈”。

图片

图片: 沙元炳先生,纪录片《沙元炳》剧照


张謇对沙元炳亦给予了许多帮助。1906年,在沙元炳的事业遇到困难时,张謇致函勉励沙的合作伙伴许情荃:“江北唯通如差有相依相助可说。健庵一人,实觉应付不了。全赖足下与二三同志协力维持,方克有济。若相率他去,健庵何以能支?”1921年3月,张謇还专门致函江苏省长王瑚,帮沙元炳催要如皋师范教育经费。

沙元炳还与张謇联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例如,1904年,他们一起投入了收回与自办苏省铁路的运动。1918年8月,沙元炳与张謇、张詧联名致函江苏省长齐耀林,要求省财政拨款南通救灾修堤。

颇有意思的是,二人经常诗文唱和,彼此欣赏。1920年2月,沙元炳还与张謇在雪后的南通中公园共同审定《梅欧阁诗录》,而且称赞沙是作诗“老手”,比自己强,“足以重弟也”。(见张謇1920年2月5日致梅兰芳函)。

沙元炳与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相同,都希望在创办现代实业的基础上兴办现代教育。而且,他们俩都认识到,要兴办教育,必须首先创办被看作是“教育之母”的师范学校。于是,他们在1902年初,开始酝酿筹划创办师范学校。在共同商定办校宗旨和具体方案后,一个在如皋、一个在南通筹建,而且在筹建过程中,相互参与对方办学的方案和选址等事项的谋划。结果,沙元炳在如皋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师范学校,张謇在通州创建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两所学校在半年内相继开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举。两所学校以及两位学校创办人,犹如闪烁在江海大地上空的“双子星”,光芒四射,令人景仰。

图片

图片: 纪录片《张謇》剧照,张謇创办的私立师范学校


02

图片

夏   骏


“双子星”的形容,是恰如其分的。或许有人觉得张謇的知名度与沙元炳的知名度,在今天落差比较大,两人的历史贡献与地位不足以到比肩而立的程度。其实,这里有沙元炳的影响力被百年时间过度遮蔽的原因。

沙元炳时代的如皋,包括如东、海安等今天如皋周边县市的广大地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将近今天如皋的三倍。人口140万,与今天如皋相当。要知道,那是晚清,全国总人口3亿多,只相当于今天的四分之一。而南部南通的通州、海门两个行政区划内,面积也是不到4000平方公里,实际上从大的格局看,当时的南通南北两大地域面积相若、实力相当。

图片

图片:沙元炳先生,纪录片《沙元炳》剧照


张謇是南部南通(通海地区)的领袖,沙元炳是北部南通(如皋)的领袖。各领半壁江山,而两人又分别对于对方地区和对方的事业有投入。比如沙元炳从大生纱厂初期开始投入参与,到1920年,沙元炳已经是大生纱厂股东会主席,是大股东,可见沙元炳对于张謇事业投入之深。而如皋最早的电厂耀如电力公司就有张謇、张詧的初期参与投入,如皋师范的校名也是张謇参加题写,他们的事业互相参与。而从整体上看,沙元炳对于张謇事业的实际参与程度,要比张謇对于如皋地区事业的实际参与多得多。

当然,张謇先生以状元之名望领衔大生纱厂和南通建设,后来在民国政治舞台上影响力很大,是南通事业的精神领袖和第一品牌,沙元炳先生是他最重要的战友和合作者。

有人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来形容张謇与沙元炳的几十年合作,还真有几分类似。张謇是旗帜,沙元炳则以财力和部分事业直接操盘手(比如沙元炳直接担任榨油厂和轮船公司董事兼经理)的合作方式,共同开创了南通近代化的伟大事业。




图片

罗一民


沙元炳还与张謇合作创办了当今全国名校南通中学的前身——通海五属中学。1905年,为了统筹推广新式教育,沙元炳与张謇共同组织成立了地方教育自治组织“通海五属学务公所”,并共同出任议长。1906年,沙元炳与张謇及地方绅士40人在学务公所共商创立南通地区的第一所中学。当年八月,通海五属中学校舍兴工,十二月竣工;1909年二月正式开学。与此同时,他们还借学务工所之力,在通州和如皋等地兴办和扩建了一大批小学和中学。


图片

网图:沙元炳创办、如皋县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师生合照


除了实业、教育之外,在地方治理方面,沙元炳与张謇也相互借鉴支持。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建了中国最早的商会——南通州商务总会。1903年,沙元炳也在如皋创建了商会。1913年,张謇与沙元炳等人共同筹建了南通、如皋、海门、崇明、泰县、东台、泰兴等七县总商会。如皋县商会还联合其他几个县商会出资20余万元,支持建造总商会办公大楼(该建筑后为南通市委办公楼、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南通总商会及各县商会,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和地方治理,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沙元炳与张謇在现代化事业的开拓中,相互支持配合,相互影响借鉴,共同谱写了江海大地创业奇迹和时代嬗变辉煌。他们所创造的不朽业绩,从横向看,在当时全国各市县独领风骚;从纵向看,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异峰突起。他们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行者和开拓者,是比肩而立的先贤和典范。

有学者指出:中国早期现代化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以自强、救国为主要动力;二是以官商共进为工业化的主要力量结构;三是以为民谋利为最高目标。这三大特征,在沙元炳与张謇所从事的早期现代化事业中都充分得以体现。他们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典型代表人物,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影像性。相比于张謇,沙元炳的知名度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像张謇那样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只是躬耕于如皋一地。但是,沙元炳在地方上开创现代化事业之早、之全、之深,以及示范引领性之强,丝毫不逊他人。我们相信,随着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认识的深化,以及对沙元炳和如皋早期现代化研究的拓展,沙元炳的人生价值和历史地位,必将越来越真实地显现出来。


03

图片
夏   骏


张謇、沙元炳,这一对江海平原近代化的“双子星”领袖,因为彼此的出现和合作,成就了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奇效。表层的、物质层面的事业合作,是看得见的。而更为深刻的意义,是他们在精神层面的相互支持,正如拂晓前出发的旅人,在蒙蒙亮的天色中,一个人的路,和两个同心同志的战友相互扶持行走的路,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又是格外幸运的。他们的幸运,也带来了江海大地数百万黎民百姓的百年运程。

纪录片《沙元炳》将再现两位伟人共创南通、如皋近代化的沧桑历程,目前正在后期制作,2023年秋季问世,让我们共同期待。



夏骏导演(左)与罗一民会长(右)

图片


2.png

来源:人文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