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永辉|吴邦国与南通两座通往上海的长江大桥

发表时间:2024-10-14 09:03作者:包永辉来源:《黑马南通》

本文内容摘自包永辉《黑马南通》一书。作者包永辉系新华社高级记者。长期致力于“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报道与研究。

《黑马南通》系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由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中央编译局原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分别作《我为家乡唱赞歌》《<黑马南通>的资政价值》序言。


图片

图片

2010年1月,相隔十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委员长再一次踏上了南通的土地,考察工作。当他看到苏通大桥如彩虹一样横跨大江南北时,十分高兴。

第五章 “大桥”是怎样炼成的?

春风拂面,斜阳晚照,江涛汹涌,山河不惊。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漫步在2008年夏天通车的苏通大桥,望桥那边的上海,看桥这边的南通,你会想什么?

你会想,它创造了哪四项世界纪录?

你会想,它是怎样在南通人痴想百年而不得的失落中变成现实的?

我想的是,这座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是怎样连接“接轨上海”的发展思路的,又是怎样将交通对接深化为城市功能对接、政策体制对接,进而将“依托江海”的资源禀赋发挥到极致的。


南通,南不通!

自古不知多少志士仁人,走到南通,只能望江兴叹:南通呀南通,南不通!

直到新世纪之初,南通人朝思暮想的大桥仍停留在美好的梦想中。

2008年6月30日上午10时,拥有1088米主跨的世界第一跨径斜拉桥苏通大桥正式通车。这是中国建桥史上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特大型桥梁工程,创造了4项世界纪录。

百年期待,一朝梦圆。

在中国现行的行政许可体制下,这座大桥从立项到审批可谓一波三折,波澜壮阔,成之不易。

南通坊间,流传着“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的趣联。万里长江不知穿过多少崇山峻岭,浩浩荡荡,奔腾而下,才来到南通。入海前,它似乎眷恋祖国的大好河山,依依不舍,缓缓逗留,江面突然变得宽阔起来,渺渺茫茫看不到对岸。自古不知多少志士仁人,走到南通,只能望江兴叹:南通呀南通,南不通!

1986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南通考察,当时的市委书记朱剑就汇报了建一条过江通道的设想。后来接任南通市委书记的吴镕,曾多次向交通部两任部长钱永昌、黄镇东提出建设南通过江通道的请求。更令人感动的是,1997年,听说苏州和南通之间要造长江大桥,年仅6岁的苏州小朋友石艺玮给时任南通市委书记周福元写了一封信,并寄来200元压岁钱,捐给大桥建设指挥部……

但好事多磨,直到新世纪之初,南通人朝思暮想的大桥仍停留在美好的梦想中。


罗一民到南通任职前,几乎每次人代会、党代会都把苏通大桥建设当做重大议题,历任党政领导也为之绞尽脑汁。可国家出于种种考虑,始终没有批准立项。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新世纪,建设大桥的接力棒传到了罗一民手里。

为了大桥,罗一民就在悲喜交加中反复奔波。

罗一民从北京回来不久,市委副书记黄利金就接到了吴邦国办公室的电话,说首长春节回上海过年,顺便去南通小住几天,公务之余,可安排打打网球。来电还问南通有没有网球好手。

南通方面回复:网球手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少体校教练,另一个就是市长罗一民。

“我们棋逢对手,旗鼓相当。”罗一民接受我采访时得意地说。在球场休息的时候,吴邦国点起一支香烟,边抽边与罗一民聊起了天:“南通的地标性建筑是什么?”

吴邦国这一问,让罗一民激动不已,他感到机会来了:“将来苏通大桥建成了就成为南通的标志性建筑了,只是跑了多年到现在还没审批下来。”

“谁在管?”

“张国宝。”(时任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编者注)

“我来问问。”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没过一个月,张国宝的秘书果然就打电话给南通方面,称张国宝去上海“顺便”到南通看一看。精明的南通人当然不会相信张国宝真是“顺道”,必是带着使命有备而来,这等机会怎会错过。

在南通采访时,不止一人告诉我,张国宝到南通考察大桥建设问题,与吴邦国委员长有很大关系。有的甚至有鼻子有眼地说:“委员长见到张国宝后说,国宝,南通的大桥要建了。市长讲要建大桥,狼山上的和尚也说要建大桥。老和尚站在对联旁说,佛教讲普度众生,共产党讲为人民服务,现在南通就差一座大桥了。”

在狼山上,我采访锦荣法师时问及此事,他说:“我确实说过要建大桥的事。”那么,和尚的话是不是像外界的传说那样,是得到了罗一民的授意呢?

我为此专门求证过罗一民,他边笑边说:“绝无此事。”

罗一民的笑声,更加深了我对他“绝无此事"的怀疑。


(2002年,编者注)5月30日2点40分,是罗一民终生难忘,也是南通人民终生难忘的重要的时刻,国务院终于批准了苏通大桥建设项目,南通人民的百年梦想不再谣远!

饭桌上,大家自然是举杯同庆。下午2点,在南通市工人文化宫召开工会代表大会,当罗一民把这个喜讯告诉大家时,会场上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许多人竟流下了热泪。

南通人民等待这个消息真是太久了,百年梦想今日终于尘埃落定,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

2008年6月,创下世界桥梁史上“四个第一”、承载着770万南通人民梦想的苏通长江大桥正式通车了。它的建成,焊接上了我国东部沿海交通上的新断链,把上海与广袤的苏中、苏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使南通全面接轨上海,打造“北上海”成为可能,更为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创造了必要条件。

2010年1月,相隔十年,吴邦国委员长再一次踏上了南通的土地,考察工作。当他看到苏通大桥如彩虹一样横跨大江南北时,十分高兴。此时,罗一民向他汇报说,在沪通铁路大桥的审批上,遇到了类似苏通大桥的问题。这一次,又是在委员长的亲自关心、支持下,几乎濒临绝境的沪通铁路大桥起死回生。

图片

图片

如果说吉人自有天相的话,那么吴邦国委员长就是多次给南通带来福音的贵人。当然,天助自助者。

重大的成功从来不是轻松得来的。在战争年代,搞革命是要冒生命危险的。在和平建设年代搞建设,虽没有生命危险,但同样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包括个人的时间、精力、心血乃至脸面,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著。

在苏通大桥项目的审批过程中,罗一民把它最终的成功归结于“三性”,我觉得很有道理:

一是开拓性。如果这届领导班子不是一个很想干事且具有很强开拓性的领导班子,只是按部就班,就事论事,大桥也许至今仍停留在南通人的梦想中。

二是操作性。一项事业的成功,不光需要有美好的蓝图和愿景,还需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要解决通往理想之地的桥和路的问题。抓工作而不重落实,还不如不抓,因为那样劳民伤财,损失更大。

三是坚韧性。一项伟大的事业,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胜利往往取决于最后一下的坚持,这就像无限风光在险峰一样。

“三思方起步,百折不回头。”

我很欣赏罗一民说的这句话。


文章有删节,摘自包永辉《黑马南通》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