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妙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速

发表时间:2024-10-23 16:51作者:张妙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江苏省委老干部局、离退休干部工委结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部署开展“赞辉煌成就 聚奋进力量”银发宣讲微讲堂活动,组织引导老同志回顾沧桑巨变、讲述光辉历程、畅谈内心感受,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江苏故事,进一步感悟新思想、赞颂新成就、推动新发展,带动形成增添正能量、共筑中国梦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江苏做好“走在前、做示范”的新答卷贡献银发智慧和力量。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当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近期,我到江苏省内几个重点农业发展项目进行学习调研,最大的感触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既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动能,也是打造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更是实现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战略选择。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有“新质的思想”来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我们必须深入把握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髓,学好用好其中蕴含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方法论。搞清楚什么是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以及怎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技术颠覆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飞跃性升级,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的管理理念,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优化以及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达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有“新质的技术”来支撑。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农业科技创新。从智能化农业机械到生物技术的应用,再到精准农业的实践,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在为农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改变。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江苏粮食总产已经连续10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但农业生产力已进入较高的平台期。取得新的突破,唯有通过农业技术革新应用,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比如说,发展智能化农业机械,统筹推进老旧设施改造和提档升级,可以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再比如,加快生物技术研发,通过基因编辑、选择性育种等手段,培育出更多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还有,通过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向着基础设施布局一体化、农业生产无人化、农业技术产业化迈进,最大限度减轻农民体力负担,使现代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活累活,让新时代的农民也成为年轻人乐于从事的体面职业。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有“新质的人才”来推动。人才是第一资源,新质技术的创新、掌握、使用都需要“新质人才”。当前,我省不断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开展“新农人”培养计划,让农业人才更多汇聚乡村、服务乡村。我们惊喜地看到,在江苏农村大地上,有一批优秀人才用自己的知识和才华躬身于田间地头:年过八旬的赵亚夫带领团队在句容市开展生态种植产业推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创立的“戴庄模式”,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作为江苏“新农人”代表的魏巧,她的团队在农田里搭建了一张“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技术网,逐步建立起了集耕、种、管、收、烘干、仓储、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带动1万多农户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增收,助力农民实现了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有“新质的机制”来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制度机制是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土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持续改革创新,破除发展障碍,不断激发创新创业的动力活力。

一靠党的领导。“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和江苏省每年的1号文件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地制宜,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领导干部和机关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四下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全领域全社会的力量,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把党的领导优势不断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动能。

二靠深化改革。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2023年,省供销合作总社大力推动“一体两业三网”建设,努力打造覆盖全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农产品流通服务网、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积极探索适合江苏实际的服务路径,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就是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飞跃性升级的很好的改革探索。

三靠宣传引导。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多的鼓励激励。党委政府大力培育典型、深挖经验,主流媒体宣传惠农政策,普及创新技术,回应农民关切,抒发农民心声。同时,适应互联网时代特点,鼓励和发挥自媒体作用,共同讲好新时代江苏乡村振兴故事。形成全社会关注农业、关注乡村的浓厚氛围。

作为一名从为农服务战线退下来的老兵,看到今日江苏农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我感到由衷自豪、深受鼓舞,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投身“银发生辉·银龄行动”,发挥好自身特长优势,力所能及地为助力党的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培育时代新人等方面献智出力,为做好“走在前、做示范”的新答卷贡献银发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系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苏省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原副主任 张妙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