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路上”专辑|罗一民:以环保优先促发展领先

发表时间:2024-07-28 09:00作者:罗一民来源:《新华日报》

近日,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罗一民撰写的《张謇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2024年5月27日《中国环境报》刊发)一文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共鸣。早在2006年,时任中共南通市委书记的作者,对于环保与发展就有了较为系统的思考与实践,曾作为经验撰文介绍。”张謇与现代化“现整理发布作者原文,供大家参考。


罗一民:以环保优先促发展领先

《新华日报》2006年8月27日,思想界专栏头条


图片


近年来,我们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坚持跨越发展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努力增强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保持全省领先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同步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多项环境质量指标位居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区域发展全局的重要取向优先统筹

在执政理念上坚持环保优先。我们引导各级干部清醒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人民群众对环境的新要求,清醒认识环境保护与跨越发展的辩证关系,自觉地把环境保护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并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和落实“既要增加GDP又要减少COD”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在决策源头上坚持环保优先。抓好规划这个龙头,不仅把环境保护优先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而且在实施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建设等重要决策时,严格按程序开展区域环评,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发展规划。把好项目准入关,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不符合有关规划、不符合重要生态功能区要求、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予批准建设,使发展建立在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5年中,全市共否决选址不当、污染严重、浪费资源、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128个。

在工作推进上坚持环保优先。把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列为“五城同创”的重要内容,作为改善宜居创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有力抓手,动员全市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创建热潮,“创模”工作已通过国家级验收。

在考核导向上坚持环保优先。把环境优劣作为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依据,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同考核。在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整体考评时,加大了环评的考核分量;在考察和选拔各级领导干部时,对没有认真履行环保目标责任制而造成不良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


坚持把绿色产业作为经济持续跨越的必然路径优先发展

我们坚持环境实力与经济实力一起提升,突出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先选择,努力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经济优质增长促进环境优化。优先鼓励发展大型风力发电、燃气发电、秸秆发电以及太阳能等绿色能源项目,重点培植船舶修造、现代家纺、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加快提升产业能级,促进污染排放减量化;大力整合、整顿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产业载体,相继建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资源耦合性强的绿色工业集中区,对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开展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引导企业走集群型、集约型发展的道路,促进污染治理集中化;积极拉长和做优产业链条,全面推广循环经济试点,在全省领先开展企业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利用集约化。同时,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腾出绿色产业发展的空间,5年来共依法关停和整治严重污染企业210家。


坚持把自然环境作为沿江沿海开发的核心资源优先保护

有江有海是南通独特的资源优势,而江海自然生态环境是最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核心资源。在实施新一轮沿江和沿海开发中,我们坚决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可持续推进江海联动开发。在规划方面,坚持引入生态理念,在全省率先启动沿江和沿海开发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沿江沿海区域的土地、水源、潮汐、空气、风力、港口、产业、园区、人文景观、历史遗产、生态、安全等要素,进行通盘论证和科学规划。目前,我市沿江、沿海开发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均已编制完成,整个规划充分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效益。

在开发方面,切实转变粗放的开发经营方式,不是把长江大海的环境容量作为惟一的开发目标,而是通过整体开发、集约开发、生态开发、永续开发,充分挖掘和提升沿江沿海环境的新发优势;不是把沿江沿海开发看成是只追求生产力开发和经济增长,而是在突出产业开发的过程中同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不是把沿江沿海开发简单等同为工业开发,而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各类适宜发展的产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不是把沿江沿海开发仅仅局限于岸线资源开发,而是在整治、整合、开发岸线的同时,注重向纵深腹地延伸开发,提高岸线和土地资源的使用率;不是把沿江沿海区域片面理解是承载和发展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类项目的“特区”,而是致力于打造现代化的新型产业高地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努力实现既有工业走廊又有清水长廊、既有产业高地又有生态屏障的双赢局面。我们还十分重视江海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紧紧抓住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国内外产业和资本,加速向长三角梯度转移的机遇,凭借沿海区城强大的承载力,把更适宜在沿海发展又与沿江产业配套的项目,有计划地向沿海地区转移布设,重点吸引大重化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

在保护方面,把沿江沿海水污染源作为重点,实行严格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全市沿江沿海区城投资兴建超亿元以上项目达298个,不仅没有构成新的环境污染,而且通过保护式开发和建设,促进了沿江沿海生态环境的逐步好转。长江南通段近岸带水质从2002年的四类上升到2005年的二类;全市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重点滩余养殖区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标准;沿江生态保护建设面积拓展到前沿区域的67.5%,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由2001年的1.83%上升到2005年的8.82%。



坚持把环境质量作为营造宜居家园的第一目标优先建设

建设最宜人居的生态环境是环保工作的根本落脚点。对此,我们积极推进环保民心工程,突出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生产生活环境。

首先是大力整治城乡环境。以“五城同创”为契机,集中力量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历时5年治理濠河,并相继建成了濠东绿苑等一批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题的生态精品工程,濠河风景区整治工程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排名从2001年的倒数第5位跃升到现在的前5位。积极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小康示范村建设,全市有33个乡镇成为省、市级“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示范镇”和“环境优美乡镇”,有82个村成为省、市级“生态村”。所辖六县(市)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江苏第二批生态示范区群。

其次是强化污染控制。重点加强对居民饮用水源的严格保护,设置沿江一级水源保护区,取缔和搬迁了8家企业、18个码头和29个垃圾堆场,消除了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隐患,去年市区水质达标率为99%。

第三是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推行集中供气供热,限期淘汰小型燃煤锅炉和燃油助力车,对市区化工、医药等重点企业整体实施“退城进区”,市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8%以上;开展“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全市污染物处理率达到100%。在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排行榜上,南通名列首位。

第四是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新环保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的新路,环保投入指数一直保持在2.5%以上的水平。目前,全市规划建设的日污水处理能力达80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并通过实施引江供水工程,实现沿海地区人民饮上甘甜的长江水。我们还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绿色家园创建活动,让绿色环保进社区、进街道、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宾馆、进医院,形成大力倡导和自觉践行绿色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率由2001年的78%提高到2005年的93%,环境问题的投诉量和信访量在全省保持最低。

(作者为中共南通市委书记)《新华日报》2006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