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顺忠|把爱国心化为报国行——罗一民先生《开路先锋张謇》读后

发表时间:2024-06-16 10:00作者:姚顺忠来源:江苏政协

本文系《江苏政协》2024年第5期 省政协机关组织“季读一本书”活动优秀心得读书体会首篇。



我大约在上高三阶段,为迎高考复习中国近代史时,记住了毛泽东主席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时曾说过的话,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那时我就知道江苏有位了不起的张謇其人,但由于条件有限,无法找到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张謇。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情况。他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这时我才找来一些研究张謇的资料,集中关注张謇,并在《钟山风雨》杂志上有目的地推出研究张謇的文章。先后推出罗一民先生的《张謇打造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张謇与无锡荣氏兄弟》,始知罗一民先生是张謇研究的集大成者。

阅读《开路先锋张謇》的动力来自“第二届江苏大学生读书文化节敬文讲坛”的推荐。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前夕,“敬文讲坛”推荐了一批阅读图书,其中就有《开路先锋张謇》,因为作者罗一民是省政协老领导,所以就更加关注这本书。可惜,我找遍政协图书阅览室,也没有发现该书,无奈之下只有向作者本人求索。一拿到书,如获至宝,打开扉页就没有放下,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罢掩封思索,深感作者的治学严谨及该书挖掘出的张謇的社会价值、时代意义。


《开路先锋张謇》全篇以叙事史学的笔法,以张謇一生经历的重要事件为脉络,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真实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避免了研究史学枯燥无味的考证与论述。

罗一民先生早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文字文学功底,所以在驾驭叙事语言方面得心应手,往往一语就能道破读者心中的疑问。比如全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个疑问句,“张謇究竟是个什么人?”而这一问题正是千万读者想知道的事。说实话,笔者本人在读这本书之前,也只是阅读一些张謇研究文章,零零散散片段式的了解张謇,而看到作者开篇的第一句话,立刻就激发起全面了解张謇的欲望,捧起书就难放下。像这样能够抓住读者神经的语言表现手法,作者在全书谋篇布局中频繁使用,全书除去序言和后记,叙述人物历史事迹的共有五个章节,而每章的开篇都从张謇“最了不起的地方”“突出又可贵的地方”下笔,似乎走进了读者的内心世界,紧紧跟随读者刨根问底的心理需求,真可谓读者最知心的作者。

叙事史学的叙事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允许作者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来叙述。罗一民先生在讲述张謇的历史事实中,很显然饱含着对主人公张謇的赞赏敬佩之情。这与他多年主政南通的经历有关,就像他自己在序言中自述的那样:“我在江海门户的南通工作有年,对状元实业家张謇逐步有了较多的了解,经过深入细读有关文献,置身濠河两岸多年体察,听不少人研究谈论张謇的种种开拓,日益觉得张南通其人的不简单了不起,深感他的所作所为在当今的现实意义与不朽价值。”可见作者深爱南通,更爱生于南通长于南通的志士仁人,而对张謇的偏爱则尤甚。所以,作者深情礼赞张謇:“他是天才的读书人,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的创办人,是创立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朽伟业的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深情厚赞的表述,并不是作者凭空想象,而是建立在对历史资料的充分掌握上,是建立在那个时代背景上对人物记载与传说的爬梳剔抉、史海钩沉。全书只有十五万字,而作者附在书后“主要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就达十七部之多。作者对叙事史学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阅读《开路先锋张謇》,笔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张謇身上实现了爱国心与报国行的完美统一,这正是张謇的社会价值所在,这种社会价值不因为时间的变迁而变化,不因为朝代的更迭而黯淡,它是历久弥新的,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核。

罗一民先生以新时代敏锐的目光和传统文化深厚的学养发现了张謇身上的这种密码,所以他以历史为经,以事实为维,一场场一幕幕彰显张塞的精神世界。“舍身喂虎”是张謇的爱国心化为报国行最直接的体现。“舍身喂虎”是张謇自己的说法,他在《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中说:“即愤中国之不振…当自兴实业始…又反复推究,乃确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舍身喂虎这种说法虽然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在那个年代却能充分体现张謇为报国舍弃小我的奉献精神。张謇身为状元,随便谋个一官半职都是封建社会的上层人士,而他偏偏放下自己的状元身份,去从事工、商业,走实业报国之路。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士农工商各业,“工、商”被称为“末等”行业,所以张謇认为自己是在为国“自贬”。一个状元,自甘就商,这本身就是开历史先河的行动,所以罗民先生给本书取名《开路先锋张謇》可谓最确当不过了。

矢志不渝的博弈精神充分体现张謇报国行的果敢与坚决。张謇弃文从商,可以说完全走进了自己陌生的行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可想而知。在大生纱厂招商募股成立之初,就遭遇了股东退出的困境:在垦牧公司初创时,张謇自述是“开办之始,地无可栖”。但这些困难,都在张謇矢志不渝的博弈中,一一迎刃而解。张謇的成功,首在认定目标,初心不改:次在他有一套自己的从事实业的先进理念。从一开始他提出的“大农大工大商”,到后来他反复强调的“大德日生”“将信为本”“大利不言”“强毅力行”,完全具备了现代企业家精神风貌。作者浓墨重彩地叙述了张謇一生敢领时代风气之先的闯的精神,以史学的真实性,实证了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的科学论断。


在当下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大潮中,尤其需要年轻人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需要社会各界及各行各业敢于创新、敢于争先、敢于攻坚、敢于担当的精神。笔者认为,这正是江苏大学生读书文化节向广大青年大学生推荐这本《开路先锋张謇》的初衷所在。张謇身上那种敢为人先、敢为时代先的精神,在当代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曾几何时,有一句网红词语“躺平”甚嚣尘上,对一部分年轻人影响很大。青年时期本该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本该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但有的人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信心与斗志,选择“混日子”;面对工作拈轻怕重,面对任务左躲右闪,直接“躺平”。

“躺平”现象的出现,说到底最根本的还是理想信念缺失和缺乏担当精神。这一代年轻人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从小学到大学,“妈宝”型学子不乏少数。在少数“妈宝”青年中,怕苦怕累现象普遍存在,他们选择用“躺平”向责任妥协,用“躺平”放弃担当,误以为“不作为”就不会有挫折失利,便以自认为“舒适”的姿态,表现为对工作的消极和对奋斗的懈怠。

罗一民先生以张謇研究的扛鼎之作《开路先锋张謇》,为当下年轻人推出了可追可感可学的榜样张謇,无疑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务实之举。作者本人就是学习张謇的典范,并向全社会大力宣讲张塞精神。罗一民先生在本书后记中坦言“真心学先贤”,并把张謇的先进理念灌输到推动南通发展的实际工作中去,熔炼成“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为南通的发展鼓足了力量。

总之,读完这本《开路先锋张謇》,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笔者的感受:爱国关键是报国,报国关键在自强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