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会长罗一民应邀参加“钟山书院创建3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作主旨演讲

发表时间:2024-01-01 09:00

2023年12月29日,由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南京市社科联、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中山陵园管理局指导,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南京市文学之都促进会主办,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中国科举博物馆协办的“钟山书院创建3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钟山风景区东苑宾馆召开。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中共南京市委原常委、副市长许慧玲,江苏中华文化学院副院长夏涛,南京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曹劲松,中山陵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汪东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汤林平、中山陵园管理局原局长王鹏善、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戴中礼等,以及在宁高校学者、史学研究专家等相关单位代表出席研讨会。

会议围绕“钟山书院的历史沿革及学术成果”“钟山书院与桐城学派”“钟山书院文献整理与研究”“书院教育与人才培养”“传统书院的现代使命”等议题展开。罗一民作“张謇与书院文化”主旨演讲,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方宁胜等11人作了交流发言。

图片


罗一民在主旨发言中介绍,张謇曾在钟山书院求学,师从钟山书院山长李联琇,并与一批名流士子交流切磋,使得他学业更加精深,为后来考举人、取“南元”,乃至高中状元,打下了扎实基础。罗一民认为,张謇与传统书院的深厚渊源,促使他对书院文化有着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他一方面认可书院在教书育人、学术研讨和文化传播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清醒看到书院与现代教育相比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端,因而,张謇对书院文化总体上是持“扬弃”的态度,主张在传承中革新,在革新中升华。

张謇倡导和力推书院在新时代里彻底转型蜕变,但对书院文化中的精华却始终没有抛弃,甚至于在兴办新式教育时,还在有意无意地传承融合。


图片

“大家知道,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和文化传播模式,起源于唐,兴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而书院文化的发端,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家塾私学,到诸子百家的聚徒讲学,百家争鸣,到汉代的今古文之争,盐铁之辩,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精庐、精舍’的讲学争鸣,都有明显的书院会讲论辩风貌。中国的书院文化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罗一民把梳理分析张謇与书院文化的特殊关系,作为了解张謇、了解书院文化的切入点,他在叙述中还特别强调了“我们今天如何传承书院文化”,提出“将古代书院中的优秀精神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观点。他认为,当下,在古代书院销声匿迹了100多年后,全国各地又出现了许多“书院”,包括他和刚刚去世的蔡玉洗先生等人,曾在海南创建的“白鹭湖书院”。这些“书院”,已远远不是古代和张謇时代的书院,更多的只是借“书院”的名义,做一些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所以,他认为一个书院要办得好,就如当年梅贻琦办清华大学时所说,大学不光要高楼大厦,更要大师。张謇当年读书进修的几个书院都在这方面堪称一流。姚鼐、章学诚、张裕钊、薛时雨和吴汝纶,包括张謇本人,都是国学大师级的人物。远点说,朱熹、陆九渊、程颢、程颐、王阳明,正是这些著名的大师成就了中华的传统书院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文化上的新高地。“我们今天办书院,同样离不开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传统书院中重求真务实、重学以致用、重刻苦打基础、重‘百家争鸣’、重‘师友交流传承’、重国学传播、重不拘一格育才、选才,等等,永远都需要我们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