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鸣珏|张謇的用人之道及启示

发表时间:2023-08-25 08:00作者:葛鸣珏

办实业、兴教育、搞地方自治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张謇的用人之道是:举才不分亲疏,用人不拘一格,任人唯贤,唯才是用。解决人才缺失,张謇采用标本兼治、内外并用的方法,其人才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吸引和依靠志同道合的人才

张謇说他的事业,“贵赖于不绝贤人助阵”。在张謇创办事业的过程中,不少志同道合者追随左右,他们为张謇的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张謇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大生纱厂创办之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拥有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大生的创业团队以张謇为首,由张謇以及花布商沈燮均、花布商刘桂馨、典当商蒋锡绅、木材商高清组成。这些早期大生纱厂的创业团队成员,长期在商场中摸爬滚打,有着丰富的从商经验,他们熟悉市场并能把握市场变化,从容娴熟地进行生产安排、资金调度、市场谋划。作为大生初创时的董事,他们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在张謇的带领下,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发挥各自特长,彼此互补,形成了一支相互配合讲求效益的创业团队。这个创业团队有效地推动大生纱厂成功创办实现盈利,并保持长时间良好的经营状况。

张謇说过,他的事业得力于“一兄一友两弟子”。

一兄指张謇的三兄张詧,他处事干练、勤于事务。1902年,张詧放弃仕途,辞职回通襄助张謇办实业。此后的20多年中,兄弟俩一内一外,互相支持,配合默契,相互成就。张詧是大生资本集团的主要骨干,是张謇的得力助手和重要帮手。张謇曾总结:“謇无詧无以致其深,詧无謇无以致其大”

一友指沈燮均,大生最初的董事之一,是建厂和经营管理的具体负责人。他赤胆忠心,沥胆披肝,在大生创业最困难时期,不仅倾其所有为大生筹措资金,而且为张謇出谋划策帮助大生渡过难关,是张謇事业忠实的鼎力支持者。


图片

沈燮均(1841~1911),字敬夫,海门厅岁贡生。初教授乡里,勤恳不苟。后以经营布业而成巨商。


两弟子指江谦和江知源。江谦是张謇创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依靠者,在较长时间里,他一直是通州师范学校的实际主持者。江知源是张謇创办垦牧事业的重要功臣,特别是在推动通海垦牧公司的创办和发展中居功至伟。

图片


江谦(1876—1942),字易园,号阳复。徽州婺源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


二、办学和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张謇在经办实业和教育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紧密关系。紧贴实业发展的需要,张謇先后创办20多个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做到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职业教育成为张謇事业中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

为策应棉纺织业的发展,1912年,张謇在大生纱厂之侧附设纺织染传习所,培养纺织人才,开创了中国纺织教育的先河。不久,改称南通纺织学校,是中国以学校方式培养纺织人才的开端。1913年,建学校更名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成为全国最早的一所独立设置的纺织高等院校,张謇亲自任校长,被誉为“纺织工程师的摇篮”。学校强调学用结合,常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见习、实习、实验,培养出了一大批纺织技能型人才,为大生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技术人才。

张謇创办盐垦事业,由此创办了农校。1902年,张謇在创办经营通海垦牧公司的同时,准备筹备通海垦区农学堂培养农垦事业人才。1906年,在通州师范附设农科,不久农科独立,1909年改名为初等农业学校,1919年,升格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学校重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的实用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早期农业现代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通州师范学校除了培养师资处,曾附设测绘科、土木工科。张謇还创办了唐闸实业公立艺徒预教学校、南通商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女红传习所、镀铁镍传习所,等等。


三、发现和重用内部可造人才

在创办各类事业中,张謇慧眼识人,从内部发现并重点培养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对他们委以重任并加以历练,不少人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人才,有的甚至成为一个领域的知名专家。

郁芑生出生海门,家境贫寒,原为上海浦东同昌纱厂的一名普通工人。他虽只有小学文化,但聪明好学,勤奋刻苦,经过自学精通英语。张謇用其所长,聘其为大生翻译。在创办大生分厂采购机器时,为节约采购成本不受中间商盘剥,大胆使用年仅33岁的郁芑生,直接派往英国采购分厂的机器,郁芑生不负重托,通过比质比价选购了质优价惠的机器,并将英商给的回扣全部折抵机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张謇十分认可郁芑生的能力,将其提拔为大生纺织公司采购主任并主持大生沪事务所专营机器进口业务。郁芑生由一名工人成长为大生的高管人才,在大生集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孙支夏是土生土长的南通人。1903年,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正式开学招生,孙支夏因不符合入学条件只能随二兄进校旁听,聪明好学的他竟然学懂了测绘并画成了通师平面图。1905年张謇破格让孙支夏入学并转入通师附设测绘班,1908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测绘科,进入通师新设的土木一科,一年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对于孙支夏这个可造之才,张謇多方推荐并委以重任,南通许多载入史册的经典建筑都出自孙支夏之手,如通崇海泰总商会大厦、更俗剧场、濠南别业、市中心的钟楼、跃龙桥、西被闸、图书馆、军山气象台等等,他设计的建筑被吴良镛院士称为“中西融贯的建筑”,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师。

宋希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崇拜景仰恩师张謇并终生以是张謇的弟子而自励自勉。1915年,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水利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宋希尚被录取为第一批学员。毕业后,学校推荐他到南通保坍会工作。1919年,主持遥望港九门大闸的荷兰专家特来克身染急症突然去世,张謇毅然重用仅有23岁的宋希尚,宋希尚临危受命,顶住压力,不计个人得失,任劳任怨,最终圆满完成了整个工程。张謇十分赏识宋希尚德与才,不仅将重大水利工程托付与他,而且出私资助宋希尚赴美国留学并推荐给美国著名水利学家。宋希尚学成回国后投身水利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图片

宋希尚(1896-1982),字达庵,浙江嵊县城关镇人,著名水利专家,被称为“今世之大禹”。1917年至1928年,除去出国留学和考察,宋希尚在南通八年有余,为南通的水利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称南通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四、广泛引进急需的高端人才

张謇说过:“鄙人向来提倡教育,本希望人才辈出。但于用人一端,无论教育实业,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只要哪个人能担任,无论中国人、外国人都行。”正是张謇的爱才之心和容才之量,使南通这个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经济中心的小城市集聚了当时国内外大批人才。大生纱厂初创之时,技术人员匮乏,特别是机器安装方面,只有依靠外籍技师,高薪聘请了英国工程师。张謇还聘请多名日本教师任教通州师范学校、聘请德国医学博士执教医校、聘请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任保坍会工程师指导水利工程,等等。据资料记载,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张謇从英、美、德、日、荷等国引进各类技术专家不下47人。与此同时,张謇还聘请了国内大批专家。如聘请国内学者王国维担任通州师范教员、聘请苏州籍刺绣大师沈寿主持女工传习所、聘请戏剧家欧阳予倩主持伶工学社,等等。


图片

特莱克设计的水楗图


张謇唯才是用的用人之道成就了非凡的事业。学习总结张謇的用人之道,有三点启示:

一是重视实用。张謇的实用思想贯穿在他的用人之中,在经营实业过程中,围绕企业的实际需求,采取缺少什么人才就引进什么人才,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法,大量实用型人才成为大生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不唯书本不唯学历只唯实效的用人之道效率高、针对性强,成为我们用人可参照的样板。工作中,可以结合事业实际需求,一方面引进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另一方面推进产教融合,实行订单式培养,量身定制实用人才。

二是挖掘培养。张謇十分注重发现培养人才,不论资历、辈分、年龄、阶层,只要是可造之才,他都为其创造成长的条件,提供成才的舞台,重点培养促其成才。这样的用才之道为张謇的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十分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以张謇为榜样,用伯乐的眼光发现具有千里马特质的人才,委以重任,让责任转化为成长成才的动力,将他们培养成我们的事业想要的人才,从而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三是量才适用。张謇知人善任,用人之长,不管是大生创业团队,还是他十分倚重的“一兄一友两弟子”,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种用事业吸引人才、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的用人之道,加快形成了人才的群聚效应,激发出人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从而有效推动了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把适合的人放到适合的位置,人岗相适,形成让人才成就事业,事业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