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明|张謇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探索

发表时间:2023-07-25 08:00作者:郭志明来源:《謇园》

提到中国近代教育,张謇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永远是个英雄,是中国教育史上大写的人!他曾长期担任全国教育会长,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个出身科举的教育家,是一个具有状元头衔的教育家,因建树卓著而在当时被公认为学界领袖的教育家。他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含南通人、宋代胡瑗)的集大成者,又融入了西洋教育名家和教育实践的积淀(接触杜威、到日本考察),完成了中西合璧的张謇教育思想。他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全国第一所聋哑学校、全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学校、全国第一所博物馆、全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全国第一所女红传习所等。他的教育思想,既有教育的宏观思考,又有教育的微观研究,难能可贵。

2023712

一、张謇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宗旨说:开民智、救兴亡

张謇说:“国何为而需教育?教育者,期人民知有国而已。能有国之终效,使人人任纳税当兵之责,多数无怨望而已。”张謇在《条陈立国自强疏》中写道:“中日马关约成,国势日蹙,私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四)中日甲午战争的惨痛,洋务运动的失败给张謇深深的刺激,在孜孜求索强国之路中他深刻意识到“窃闻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而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他到日本考察,光学校就走了35所,他的深切感悟是:中国要兴盛强大,必须效法日本,从政治制度、精神文化到实业教育进行全面革新。他认为,民智未开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1904年,张謇向江苏巡抚致函,提出兴教育以开民智的主张:“实业教育,富强之大本也。教育所以开民智。顾念今日,岂唯民智不开而已。上而官智,中而士智,开悟者得有几人?”张謇晚年《自订年谱》,说:“今求国之强,当先教育,先养成能办适当教育之人才。”

(二)教育体系说:小中大、各其责

如何办教育?他有自己的系统思考,建构了从师范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框架,《正告南通自立非自立各学校学生及教职员》: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意思是:学校像一条江河,师范开启其愚昧,小学疏导其源,中学端正其流,各专门学校是分别其派,大学如百川汇归,是各种知识总汇之处。

张謇重视各类教育,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还说:兴学之本,惟有师范。就小学和师范的关系,他明确指出: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这一思想非常先进,没接受过师范教育的人从事教育,那会走很多弯路,耽误的是学生。他给通州师范题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给女子示范题校训:“服习家政,勤俭温和”,给师范附小题校训:“爱日爱群爱亲爱己”,南通大学(农科)题校训:“勤苦俭朴”,给南通大学(纺科)题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给商业学校题校训:“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

(三)教育师资说:道德优、学术纯

办教育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张謇认为:兴学之本,本在师范。一艺之末,学必有师。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怎样的教师才是优秀?1914年,张謇为他创办的商科专业学校的银行班题了八个大字:道德优美、学术纯粹。他认为“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他认为,从事经济、金融工作的人,应当塑造自己的品格——优美的道德操守,同时还得有纯粹的专业学识和能力。这是张謇办班办学的宗旨,也是他办教育的宗旨和思想。在通州师范开校之日他勉励师范生:“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心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王国维、陈师曾等,还有许多日本学者,都曾到通州师范任职,足以体现张謇先生的用师之道。

他在挽留辞职的教员时说:“学问兼理论与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可辞乎?”足见他对教师价值的高度认同。

(四)教育方针说:德体智、全协调

张謇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家之一。1902年张謇在南通《师范章程改定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1904年他在为扶家宅家塾所写的章程中更加明确地使用了德智体三育的概念,他指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就儿童己所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

在德智体三者中,他特别重视德育为本。“官商言富强,孔孟言教养。其实国未有能教、能养而不富强者,即未有不教不养而即富强者。况我国今日尤非振兴实业、教育不可以国,而教育非明道德亦不可以当教育。”他把“学做人”放在首位,“德行为重,而艺次之”,“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在为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制定的章程中提出:“本所教育方针如左: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深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须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联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

(五)教育价值说:兴实业,良公民

张謇说:“今之国计民生,以人人能自谋衣食为先务之急,衣食之谋在于实业。”认为一个人须有实业知识才能自立社会,主张从小培养学生从事农工商业的兴趣。他创办的通州师范附属小学就有社会服务机构贩卖部、儿童工作部等。

张謇认为教育不仅可兴实业,还可提高公民素养。学生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后才能成为良好公民,做有益于社会的人。他一直把做人作为教育的第一任务,重视学生高尚的人格的培养,认为“在校不能为良好之学生,出校必不能为良好之公民”。张謇对体育十分重视,置于智育之前。而“智育”,除传统的“四书”“五经”、修身、习字等科目的习授,还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六)教育方法说:教育生,实践佐

张謇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也就是要把所教与所用相结合,而使用又不是泛泛的使用,必须与当时当地的实际相结合,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教育。

他还主张“知行并进”“学求致用”。这样学生才能德智体全面发展,使知识能力向素质转化。他强调:“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行。居今之世,舍知行并进,尚安有学务哉?”他强调:“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他在筹建南通师范学校时明确规定师范生必须进行教学实习。1911年,张謇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实习的重要性,提出了更高的计划要求,就是必须有实习方案(即教案)。他说:“师范数载之教养,备战之具也,修战术也。附属小学之实习,战事之经历也。方案者,作战之计划也。评论者,使识其胜负原因之果何在也。而无战之具者之不足与言战也,吾耻之;有其具而无其术者之不足与言战也,吾耻之;有其术而计划不备,练习不闻,战之后茫然于胜负之所以者,吾并耻之。”

张謇特别重视因材施教。他认为“人有智愚弱强闲不肖”,教育是“有方而无方,有法而无法之事”,主张教学采取“自得主义”。

(七)教育课程说:会中西,随意科

张謇说:“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有世界智识,而后可知一国之地位。”他到日本考察教育,就十分留意其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又结合本国实际,设计了修身、历时、地理、算术、文法、理化、测绘、体操、法政、伦理、图画、手工、博物、英文、日文等课程,还有选修性质的“随意科”,包括政治经济学、农艺化学、英文等,“听愿习者之自量”,“谋其不懈益奋多备进取之途”,还辟有游戏室。他还借鉴美英等国纺织院校的教学内容,开设制图学、染色学、棉纺学,以及应用力学、机械工学、电气工学、建筑学等,对纺织科、农校、医校等提出不同的课程设计。

张謇的“随意科”课程思想尤其先进,课程设计不惟清规戒律,要因时因地因需设计,真正使所学为所用服务。

(八)教育管理说:严治校、严治学

“严格”“干涉”,是张謇一贯的教育管理思想。他指出:“诸生知教育何义乎?以教为育,便是干涉而非放任。放任者野蛮之事,干涉者文明之事。”张謇在《论严格教育旨趣书》中写道:“军队无放任,学校无放任,比今日世界各共和国之范例。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校败。其为国患,莫此之尤。”对于学生,张謇主张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在创办师范第一年的“年假演说”中,张謇提出:“天何为而测其缠度,地何为而辟以河渠,此干涉之大者。生铁之必数炼而为钢也,生棉之必层制而为布也,此干涉之繁者。反是而思之,孰为野蛮,孰为文明?干涉便有约束之事,有服从之事。”

他要求学生“静心”“耐苦”,“静然后能宁心志,静然后能致思虑,静然后能蓄精神。今日之静,正为他日之动也。古今中外无浮躁而能成学问,而能成事业者。”呼吁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

张謇也十分重视后勤管理,开学前他会连夜秉烛检查,发现有未钉牢的门牌,亲手重钉加固。他说:“办学堂,要注意厨房和厕所的清洁”。

(九)教育体制机制说:官公私,活体制

在提议通海地区设立示范学校的公呈中,张謇援引国外体例,主张学校可以官立、公立、私立并举。“考各国学校有官立、公立、私立三法:用国税立者曰官立,用地方税立者曰公立,用民人私财立者曰私立”,政府办公立,对私立师范认同“代用”予以支持。

对学校的办学机制,张謇也采取灵活的办法。比如办学校师资缺乏,他在师范就实行“本科、速成、讲习”三种学制,“年长而家贫愿就讲习者,学期一年为一班。年长而家贫,或不贫而愿就速成者,学期二年为一班。年富而家不贫,或贫而愿就本科者,学期四年为一班”。他还发起示范讲习社,对教师开展在职函授培训。

(十)教育经费说:捐集收,多途径

教育经费历来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张謇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创办学校、维持学校运转,办学的经费怎么来,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岂惟创办不易,经久之费尤艰”。但他有自己的思考和对策。他认为,兴学乃国家重任,而在政府无力全部买单的情况下,他提出社会各界都有责任义务分担。在《变法平议》中,他主张中央财政列出预算、地方分级负责、官费补助民办学校的投入机制。后来又主张按田亩收取教育附加税,向江苏省议会提出拨漕粮、屠宰、烟酒税为义务教育经费款。可以说,他提出的许多教育经费筹措办法开了国家兴办教育经费渠道的先河。在积极争取政府投资的同时,他自己又率先捐资、多方集资,形成了一整套解决教育经费的思路和办法,主要有:自己捐资、民间集资、实业挹注、收取学费、争取官助、校产养校、发行股票、借贷维持等。

(十一)教育赏罚说:促奋勉,知羞愧

张謇认为,赏罚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用好。“赏罚者,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之具也。”对于赏,他认为要促人奋勉。“赏也,使人有乐于奋勉之思,他人有竞争学业进步之想,赏之益也。设受赏之人但以欲望褒奖为心,致饰外表而失其沉毅高尚之志趣。他人以不能得赏之故,而生嫉妒嫌忌之心,是赏之损矣。”关于惩罚,他规定了由轻到重的阶梯:“不受教及不遵塾规者:初次教习宣告众学生非笑之,再犯罚当众直立,三犯则夺其与众游戏之乐,四犯则罚令与众施礼,五犯则揭而榜之于堂,六犯则夺其学服,著非学服,七犯则以墨规其额,八犯则夺一日不上学,九犯夺二日,十犯夺七日,仍不知愧改则退之。”这样的处罚等级划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相对而言,张謇的教育思想并不是通过其教育专著来体现,而是散见于他的文章、演讲、报告当中。但细细梳理,张謇是有其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的。这一体系用一个词来概括叫“中国心”。“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叫“教育兴业”。所以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父教育母实业”。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叫“教育兴业救国救民”。所以他是真正的有理想、有良知、有作为、有杰出贡献的企业家的楷模、教育家的领袖!

二、张謇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张謇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的教育思想即“教育的近代化思想”,他在教育上的历史定位即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自然对当代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育乃立国之本,亦为政之先

“父教育,母实业”,这些话我们耳熟能详。他还说:“教育者,万事之母”,“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1895年,在一份奏折中,他说:“人皆知外洋之强由于兵,而不知外洋之强由于学。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一说张之洞语)在《通州师范学校始建记》中说:“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智?不师胡学?”现实中,我们不管处在什么时代,碰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忘了这一至理名言,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教育兴则全面兴。

(二)教育当有使命担当,呼应时代但不能媚于世俗

教育干什么?就是要振兴国家,启迪民智。张謇说:“夫爱国当先爱身,爱身当先爱学,爱学当自爱其可宝贵之光阴!”我们要为国富民强办教育,不能以教育作为手段来赚钱。我们不能只希望教育产生什么,而要更多地考虑能为教育做什么,不能靠教育去拉动经济,而要以经济优化教育,竭尽全力,尽其所能。张謇先有实业,后有教育,是以实业来办教育,这跟现在的先办学校然后搞房地产的方向是有格局视野差异的。现代的教育已经到了艰难境地,内部内卷,外部道德绑架、经济绑架、行业绑架,已经让教育不堪重负,当引起我们重视。

(三)中国教育自有中国特色,学习西方当不能掣于西方

张謇给南通大学(医科)题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他认为:办教育“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会通中西”,兼采众长。西方教育比中国发达,因为中国的私塾贯穿了中华2000多年,没有大的突破。而西方有班级授课制,有那么多的人办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很先进。我们要借鉴,但不能照搬。张謇学西方,考察日本教育,引进了很多先进课程,又创立了适合国情需要的课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比如我们的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要认真传承。

(四)办好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队伍,教师的关键是以教为乐

张謇认为:必鼓舞习师范者,使有乐从教育之途也。现在教师队伍问题的关键是不以教为乐,只作为一种职业,甚至以教谋利。最近出版的《国际教育咨询报告》很厚,考察了全球280多所学校,得出的结论三句话:①选择合适的人做老师;②培训做教师的人使之成为最有效的指导者;③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这其实与张謇思想高度同源。今天我们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应首重师德和师爱建设。

(五)各类教育当各负其责,各有成就,美美与共

张謇构建了纵向上层次由低到高、横向上门类较为完整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校体系。各学段有各学段的任务,学段教育就应当完成学段的使命。像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就明确第一学段就是通过操作、游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形成兴趣、合作交流意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第二学段就是经历学习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求知欲、兴趣,初步养成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等良好的习惯;第三学段就是对数学形成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好的兴趣、态度和习惯、自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感悟数学价值,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兴趣、自信心,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形成批判质疑、克服困难、勇于担当的科学精神,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各段任务清晰,段段完成,自成大器。

(六)教育要在学以致用,误在唯分死学

张謇主张悟得学理,学以致用,勉励学生:“愿诸君服劳耐苦,凡他学徒所为者无不能为,而独有学理以胜之。”“毕业后,总期无负所学,有所贡献社会。”这样的教育是实用的教育、有价值的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有点走偏,各级教育都以考试为目的,无论毕业班、非毕业班,都以讲授为方式,以刷题为手段,除了加班加点、延长学习时间,除此教育似乎就无事可做、无法可想。可怜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浸于题海不得自拔,要很晚才睡觉,伤害的是学生健康,剥夺的是学生的权利,损害的是民族的未来。

(七)教育管理重在融化人心,优在广纳贤才

张謇先生虽然没有学习过X理论和Y理论,但他深谙其中的道理。他创办学校、公司,当然设计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同时也深深懂得尊重的力量。他创办的学校,吸引了王国维等一流大师;他兴办的其他各种事业吸引了梅兰芳、沈寿、特莱克等各领域名家。即使是对自己的学生,张謇也毫无托大轻慢之举。兴学校的江谦、办水利的宋希尚、学建筑的孙支厦等人都是张謇高足,先生在谈话中,在日记中,对他这些学生的爱才惜才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曾国藩说:“后世将弁,专恃粮重饷优,为牢笼兵心之具,其本为已浅矣,是以金多则奋勇蚁附,利尽则冷落兽散。”现在,好多地方为奖励教师,奖金不断加码,虽有激励功效,但简单发钱,可以做到的是让“鬼”推磨,却永远买不到“人”尽忠。没有人的尽心尽力,能办出真正的好学校吗?

(八)专业之事专家主管,行政管理即做好服务

张謇先生在高中状元之前,入朝鲜用兵、出黄淮治水,又先后在多地出任书院山长,其才学名闻天下;高中状元以后,又成功兴办实业,成为一方士子的旗帜。如此成就名望,却在教师面前谦称平庸,愿为诸位先生做好扫地一类的杂役,推却一切不必要的应酬。这种谦逊的心态、尊师的胸襟,着实令人动容。

1903年4月27日,通州师范正式开校。张謇先生发表了《通师开学致教习监理辞》。致辞中,他谦称自己知识平庸而不堪用,“我州学子”的教育与陶冶全赖各位先生,并称:鄙人虽为诸先生拥篲却扫,不敢辞命。拥篲,意思是拿着竹扫帚为人扫地;却扫,意思是不再打扫门口的道路,有推却一切应酬,闭门谢客的意思。就像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所说:校长室给教授搬凳子的人。

(九)教育规律引领教育,科学方法引导学生

张謇认为:人有智愚弱强贤不肖。教育是“有方而无方,有法而无法之事”,教师要“因材易教,毋拂毋悖,毋萌倦志”,学生要“各本性所近,习一艺而专之;各本识所明,力所任,习一事而勤之。”他说:“教聋不可以管籥,教瞽不可以文章,教童子不可以乌获,必因其所能明而益以明,因其所能行而导以行。”他给张氏私立高等小学(今通州区张謇学校)题写校训“勤逊”,点醒学生正确的做人之道、科学的学习方法,诸如此类,揭示的就是教育规律。今天,我们要用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办教育,真正使教育的天更蓝,使教育的地更绿,使教育的水更活,让接受教育的人更有精气神,精神灿烂,气象万千,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强者、智者、美者!

注释从略(作者系南通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南通市名师培养导师团副团长)

来源《謇园》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