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沈良|张謇慈善意义与时代启迪

发表时间:2023-06-26 08:00作者:叶沈良

张謇慈善意义能从三个方面获得时代启迪:

一、张謇慈善于新时代第三次分配的特殊意义。

二、张謇慈善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特殊意义。

三、张謇慈善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特殊意义。


图片


一、张謇慈善于新时代第三次分配的特殊意义

张謇一生兴实业、办教育、行慈善,功绩卓著。张謇的慈善行为在很多方面凭的是一己之力。他办企业,注重对企业的再投入;他办企业,注重对工人的利益再分配;他办企业,注重将个人收益大都用于慈善事业。张謇不拿企业的整体收入用在他个人对社会事业的追求,而是把他办企业的个人所得用来贡献社会。张謇的时代还没有产生第三次分配的概念,但张謇用自己对社会事业的贡献体现了第三次分配的意义。

所以,以第三次分配的概念来审视张謇在他的时代对慈善体系的构建,对我们今天有很大的启发和现实的意义。张謇通过他自身的奉献完善了南通慈善体系的构建,也可以说他的第三次分配是通过他自身在对慈善事业的追求中实现的,张謇的这种追求,对我们今天的企业家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张謇有言:“除旧有恤嫠、施棺、栖流诸事外,凡特设之事六:曰新育婴堂,曰养老院,曰医院,曰贫民工场,曰残废院,曰盲哑学校。”张謇的慈善体系由传统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向近代慈善意义上的公益领域拓展,他是以个人的行为来体现第三次分配的意义。张謇兴办慈善公益,缜密、庞杂,是张謇区别于其他实业家开办慈善事业的不同之处。如在公共安全方面有警察传习所、模范监狱等;在公共卫生方面有南通医院等;在交通设施方面有桥梁、涵闸、路灯、公共车辆等;在通讯事业方面有电报、电话;在公共娱乐方面有剧场、公园等;在公共科普方面有博物苑、图书馆等。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以下几个慈善项目:

建立育婴堂。1906年,张謇在唐闸镇建成新育婴堂,占地有24亩,其规模为当时全国最大。新建成的育婴堂内设有内稽查、内堂长、内庶务等,还配备了保姆、教员、乳母、医生等。入堂婴儿为弃婴或赤贫无力抚养者。第一年接受婴儿305名,到1923年,接收数量约为1300名。

举办养老院。1912年,时值张謇六十大寿,张謇用所得亲朋好友的祝寿礼金,建造了第一养老院,所建养老院可收养120位老人。张謇七十岁时,应六十岁生日之时约定,又用贺礼寿金建造了第三养老院,可收养146位老人,这两所养老院都建在当时的南通县。第二养老院则是由张謇三哥张詧将其70岁寿辰所得亲朋好友馈送之礼在海门县长乐镇建造,称为第二养老院。张謇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意,题书“老老院”,周边百姓也有称其为“老人堂”的。“老人堂”具有近似于现代提倡老年关怀的理念,使老人有尊严的在世界上度过属于自己最值得珍惜的时光。养老院建成之后,周边数十里地域内无依无靠的鳏寡老人都有了栖身养老之所。

创办贫民工场。1914年8月,张謇创办南通贫民工场,并提供了一万元左右的日常费用。场内工人参与缝纫、藤器等生产并获得收入。工场置有园圃百余亩,种植蔬菜获得收人。场内另有一段养鱼河,养鱼收入有数百元。贫民子弟大多为南通籍人士兼少量外地人,总人数在100人左右。张謇后来另外在盐城东台以及十二圩各办了一所平民工场。

开办盲哑学校。张謇针对盲哑儿童因得不到教育,难以在社会独立谋生的状况,于1915年创立南通盲哑师范传习所,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师范学校。1916年,张謇创办南通狼山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学校设盲、哑两科,使盲哑学生有独立生存之能力,张謇亲自担任盲哑学校首任校长。从1916年到1926年,狼山盲哑学校的学生人数从最初的盲哑学生各4人攀升至44人,教师从2人增至9人,这在当时算得上是规模较大的特殊学校了。

开设栖流所。张謇鉴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各地出现大批流民和极多需要救济之人口,官办养济机构的救助能力已不能满足救助需要,为了弥补官办养济机构的不足,张謇以自己的力量办起栖流所,用时5月而落成,用银1300余元。栖流所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每年需用经费约在1000元左右,除了靠募补贴外,不足的费用均由张謇个人捐助。由于栖流所的建立,南通的大街小巷已经看不到乞丐流浪。

创建医学院校。1911年,通州医院创立。1913年,张謇、张詧创建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同年5月,张謇和张詧筹集16400元资金,购得土地11.7亩,亲自选定了地址新建医院。1914年6月,张謇为建成后的“南通医院”题写院名,并题词:“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张謇是慈善体系的探索者。正如任何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张謇在探索建立慈善体系的过程中,也面临过许多困难与挫折,张謇在他的事业奋斗史上遇到过很多磨难,在办教育事业时,遇到过困难和挫折,他办慈善事业,也曾不被认同,不被理解。特别是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不顾自己古稀高龄鬻字办学、办养老院,如果不是对慈善怀有深深的情怀,就不可能有这种以命相搏的奋斗精神。张謇在慈善的道路上,在事业奋斗的道路上,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张謇通过他在实业、教育、慈善上的留存,以及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足以证明他是一个成功者。他是历史的成功者,是事业的成功者,是思想的成功者。

从张謇探索近代慈善体系到新时代第三次分配,我们可以体会到张謇对当代第三次分配的特殊意义。

一、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昭示,丰盈人生的最高标准是人对社会的贡献。从表面形式上看,第三次分配是对财富的再分配,但其精神内核是实现人生价值。张謇在年轻时也憎恨有钱人的嚣张气势,他说他以后非得有钱,也非得把钱用于对百姓有用的事业上。张謇本着这样的理念与信条,把他的个人财富用于社会事业,用于完善南通的慈善体系,张謇的人生在慈善追求中闪耀光彩。

二、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展示,利用财富的最美途径是对慈善的追求。社会有发展就会产生差距,慈善在缩小社会差距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慈善有悠久的生命力。慈善事业是一个美丽的事业,慈善让社会闪烁更多的亮色。第三次分配可以通过金钱的给予,但张謇认为对慈善的追求是利用财富的最美途径,所以对于新时代而言,追求慈善也是第三次分配的最美途径。新时代之所以提倡在慈善领域更多体现第三次分配,也是号召让更多人参与慈善,让财富体现最闪光的价值。第三次分配在慈善领域能更多的发挥作用。

三、张謇对近代慈善体系的探索向人们警示,社会公平的最美体现是对百姓的奉献。第三次分配需要财富所有人的善心和奉献。社会公平需要积极渗入第三次分配。诚然“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大众的心理行为,也因此释放百姓的担忧与困扰,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大家的加入,尤其需要一大批有为企业家的倾情投入,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企业家去践行张謇身体力行的慈善行为。


二、张謇慈善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特殊意义

张謇是个心有大世界、胸怀大格局的人。他一生在办企业、办教育、办慈善中,从不把积累金钱财富看作是自己的人生追求,而是把实现社会的共同进步、百姓的共同富裕,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张謇的这种士大夫情怀,是大仁大义的中国儒家的真实写照,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从共同富裕的理念看,张謇的这种精神追求有其特殊的时代锋芒与社会意义。张謇在他的时代践行着自己的信条,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让百姓共同享受社会成果,孜孜以求实现他理想中社会事业的完善和完美。

张謇在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方面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尤其是张謇在近代慈善公益领域对社会共同富裕的探索,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与教益。张謇所追求的共同富裕,并非是从物质上让所有人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拥有财富,而是在精神上,让社会各阶层人士都享有自身发展和积累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增长自己的财富。这样的共同富裕,才是本质上的共同富裕。

张謇谈到:“我要去做东家,难有伙计,要做伙计,难有东家。”他内心蕴蓄着崇高的社会理想,作为一个孤独的先行者,他时时不忘兴国之梦。张謇之所以要兴办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是因为他将之视为兴办慈善公益的重要举措。他在征集先辈留下的诗文集、民间收藏的书画藏金石古器时强调:“自欧人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上自皇家,下迄县郡地方学校,咸有博物馆之设。”张謇还多次发表启事,征集展品,期盼“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因此,中国要光大文明、增进知识,也应设立博物馆。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南通建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博物馆。张謇为建设南通博物苑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张謇将自己藏品全部捐献给了南通博物苑。

兴办书馆博物苑以启民思。1912年,张謇把南通城南东岳庙改成南通图书馆。图书馆创设之初,有藏书13万卷,其中张謇个人捐赠的就有8万卷。在20世纪,南通图书馆一直是全国县立图书馆中的佼佼者。张謇产生兴办图书馆的想法主要是受两方面的影响。其一,受绍兴古越藏书楼的影响。张謇到绍兴考察古越藏书楼后写了一篇题为《古越藏书楼记》的文章,称“亦欲效所为”。其二,受西方先进思潮以及示范效应的影响。1903年张謇赴日本进行为期七十天的实地考察,考察中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参观博物馆和图书馆。张謇认为,图书馆的职能主要有三项:一是为政治、学术服务。二是启迪民智,培育人才。三是保存国粹,防止外流,并主张图书馆应与博物馆合二为一。1905年,张謇按照自己的主张在南通创建了博物苑,兼具图书馆功能,就是这种主张的实际体现

张謇能较早注意到博物馆、博览馆、博览会等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上具有强大的作用,他殚精竭力、躬行此事,努力倡导并推进。张謇开创的博物馆事业名载中国博物馆史册,张謇是中国近代博览事业的少数开创人之一。

开办林园以启民识。张謇较早意识到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謇建唐闸公园、南通博物苑、五公园等,为南通百姓提供了休憩的园地。时至今日,唐闸公园仍是附近居民休闲娱乐、散步健身好去处。南通博物苑在建设时,选择了建设不同特征的建筑群,内有包括植物园和动物园的设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既是张謇建博物苑的宗旨,也是张謇对民众予以知识教育的重要目的。张謇于濠河边东西南北中开建了5个小公园,时人称五公园,每个公园承担着不同对象的娱乐功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休闲活动需求。东公园是妇女儿童活动的天地。西公园分作为南北两部分,作为市民游玩休闲的主要场所。中公园的园林建筑特具特色,辅道萦回园中,美丽的景观尤其吸引游人。五公园现在已融入濠河周边的游览场地,成为濠河风景的华美乐章,五公园同时也向中外来客诉说着南通城市的历史文化。

张謇是慈善公益的先行者。慈善公益的先行者是后世对张謇的一份肯定,是慈善历史对张謇的一份承认,也是后世慈善学者对张謇慈善事业共同的认可。作为一个慈善公益的先行者,并不是因为张謇的先知先觉,而是因为张謇在不断的事业的学习和追求中增强自己对世界的了解的能力,增强对慈善发展的理解,他善于学习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的慈善理念,先进的慈善行为,以此来成为自己慈善公益思想的新知。在慈善公益领域,张謇把这种勇气化为自己的行动,他不是脱离历史去创造,而是在变化发展中去创新慈善公益事业,这种创新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张謇对慈善公益的周密谋划,以及他对慈善公益事业帮助百姓的深切愿望。张謇在践行自己的慈善公益事业中,以他的影响力号召人们共同行动,张謇的慈善行为影响激励了有为人士,加入到慈善公益事业的行列。作为一个先行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借鉴,不仅仅是自身的行动,而且还有对大众的影响,以及对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这才是真正的一个先行者的精神和力量。

从张謇对近代慈善公益的探索联系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追求,我们可以体会到张謇追求的共同富裕,对当代共同富裕的特殊意义。

一、共同富裕需要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共同追求。张謇在 现代的慈善事业建设中,致力于使更多的民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享有社会文明和进步所带来的有益资源。物质富裕面对的是每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精神富裕涉及社会整体,创立一些能让老百姓普遍感受到的社会进步事业,是对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共同富裕不局限于物质上的共同起步,更体现在精神上的共有收获。

二、共同富裕需要文化层面与思想层面的协同发展。张謇在近代慈善公益的实践中,注重文化层面的引领与思想层面的启发,他践行的慈善公益,让更多的人接受知识改变命运的成果,让百姓体会有了文化上的富裕才能更多的机会获得物质上的富裕,社会需要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参与共同富裕的行动。张謇在他所处的时代践行的慈善公益,很多方面是非常前卫的社会事业,张謇以舍身喂虎的气魄,推行他的慈善公益,很为后人敬佩。

三、共同富裕需要有为人士与社会组织一起努力。张謇在近代慈善公益的推广中,不是喊着口号让大家齐步向前,张謇是以先行者的模范行为,影响、带动社会有志人士一起努力。张謇不但把自己的收益、获利用在了慈善公益上,在困难时期,他还以鬻字资助慈善公益。作为一个企业家,张謇的个人生活无须忧虑,作为一个慈善人,张謇一生为百姓的共同富裕去努力。张謇的行动启示当今的企业家,企业家应该在社会的共同富裕中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更多的努力。


三、张謇慈善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特殊意义

张謇“三业并举”的事业成就,启发我们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张謇在他的时代里,追求地方自治的个人理想,努力前行。他兴实业、办教育、行慈善,以“三业并举”推动地方自治事业的发展。张謇表示:“窃謇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他认为实业和教育是左膀右臂,是文武之道,是一张一弛,而慈善可“弥缝不及”,可补充社会事业不能照顾之处。张謇以“弥缝不及”的思想概念来平衡社会各方面事业。他认为要实现社会进步,需实业、教育、慈善“三业并举”。

张謇“跻身一等”的奋斗过程,对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精神启迪。张謇在践行他的事业中,始终强调“跻身一等”的思想理念。张謇说:“中国非真能实现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大兴实业,推广慈善,必不能共和,必不能发达。行此四事,一二十年后,必跻身一等国,能行二三事,亦不至落三等国。”他认为干事业就要在事业领域内向先进靠拢、向高端迈进,有创业精神、有创新努力、有创造作为。他在事业追求中,努力追求“跻身一等”行列,在追求“跻身一等”的事业中,夯实实业、教育、慈善的基础,从而为地方事业的发展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推动地方事业的发展。张謇“跻身一等”的思想理念,也正是我们一个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的信念标杆,在事业奋斗的征程上,要有“跻身一等”的理念、“跻身一等”的勇气、“跻身一等”的雄心、“跻身一等”的能力和办法,来推动各项事业前行,从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中做出贡献和努力。

张謇“世界眼光”的追求境界,对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思想启示。张謇强调:“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在他的事业中,始终瞄准世界前沿,以为南通争光、为国家争光的理想来谋划他的事业。在世界眼光的理念下,张謇所办的实业能引领时代之风流,张謇所创的教育能创造诸多中国之第一,张謇因兴慈善之举而无愧于中国近代慈善第一人的光荣称号,他的慈善理念、慈善影响、慈善实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张謇这种以世界眼光实现对事业的追求,给我们以思想启示。我们今天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把眼光定位在世界的高度来谋划、行事、引领我们的事业。只有如此,我们的事业才能在更大的视野上看到前行的道路,不拘泥于当下、不拘泥于局部,在实现中国梦和联系世界的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一个新的标杆。

在张謇的精神世界里,我们能体悟到他引领潮流、赶超先进、走在前列的努力,对我们践行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特殊意义。

一、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具备张謇那种超前性思维。在谋划大局中,只有超前性的思维才能有超前性的眼光,突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在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在今天的慈善事业中,我们的目光不能停留在传统慈善上, 而要在创新和发展方面,提升慈善事业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有新的作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有特殊的要求,在追求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间,慈善能够弥补社会之不足,帮助更多的人能够踏进小康之路,这才是慈善事业超前性思维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这样的谋划过程中更有作为,把慈善工作做得更大。

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张謇的实践性精神。张謇的实践性精神,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述上,更要在实践中践行。张謇的实践性精神体现在他一生中,踏踏实实的干实业,踏踏实实的办学校,踏踏实实的搞慈善,乃至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鬻字行善。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践行他的事业。张謇先生强调:“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他的这种实践性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三、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张謇那种全局性谋划。张謇在进行南通地方自治的过程中,总体布局实业、总体思考教育、总体谋划慈善。他依托纺织资源、垦牧资源、江海资源、交通资源、金融资源、循环资源、文化资源发展经济,资助慈善事业,推动地方事业有所作为。张謇办教育,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从农业、工业到医学、纺织、农牧专业,进行了全局性的谋划。张謇办慈善,从护老济幼到助困帮残,都有全局性的思考,至今我们仍能感受到张謇思想精神的号召力。


作者系江苏省张謇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南通市慈善总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