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慎欣|张謇精神与张謇办医精神

发表时间:2023-06-23 08:00

我一向很少去医院看病,甚至连体检都很少做。可能就是因为很少做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一直没有一个持续的了解,今年四月,身体突然出了状况,住进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我对通大附院一直有着很深的感情,一方面,多年来,通大附院一直用心呵护着我们张氏后裔,我的父亲绪武,姑妈柔武,表哥石岩,堂姐慎匀等;而今天,是我自己,得到了通大附院领导、医生、护士和同仁们的精心照护,感激不尽。谢谢你们!另一方面,通大附院是我的曾祖父张謇于110多年前用自己的私资创办的。这样,我们张氏家族,就跟通大附院有着一种不解的情缘。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文化的渊源。



我很荣幸来参加通大附院的新书《文化硬实力》的首发仪式。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她的“厚重”,是她所承载的文化的厚重、情感的厚重。这是一本极具文化底蕴的好书。开篇,是“文化对话”,对两位通大附院负责人高建林书记和施炜院长的采访,高度概括了新时代10年通大附院的文化发展路径和通大附院人的文化心路历程,一路走来,有了今天的成绩,真的不容易;上篇,取名“文化基因”,从寻根、初心、奋进、使命、笃行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我的曾祖父张謇创办这所医院的初衷、信念、坚苦历程和对这所医院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史料丰富,内容详实。这里,本书的编者对历史的尊重、理解,对文化的敬畏,可见一斑。所以,我要给这本书的编者点个大大的赞。后面的几篇,我还没有来得及看,我想,一定同样精彩。

二三十年来,我邀请过很多人来南通参观、游玩,他们来了以后,一致的感受,是张謇还活着,在南通处处可见他的身影。今年,是曾祖父张謇诞辰170周年,他1926年去世,距今也将近100年了,直到今天,人民还在怀念着他,纪念着他,还有那么多人研究他的思想,传播他的文化,践行他的精神。为什么?因为在他的身上,承载着强大的文化基因。他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他造福乡梓,为人民做了很多的好事。我就借此机会,将张謇的座右铭,再完整地温习一遍,与大家共勉。“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他的一生,就是实实在在地做事,踏踏实实地做人。而这种行事风格,这种人格魅力,这种文化修养,正在被通大附院人很好地传承着。



今天的通大附院人,与张謇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张謇会“说”,就是“思而言之”。

张謇是一个有强大文化底蕴的人,他的文化底蕴,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自于中国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他善于思考,精于谋划。他做任何事,都有目标,有规划;都有理论支撑,有箴言。他创办纱厂,以《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取名“大生纱厂”,他亲自解释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切的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换句话说,没有饭吃的人,要让他有饭吃;生活困苦的人,要让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应尽的本份。从此,他创办的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用了“大”或“生”命名。他办教育,几乎每办一所学校,就一定要亲自拟写校训。他办的师范教育——通州师范学校,校训是“坚苦自立,忠实不欺”;他办的小学——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就是今天的通师一附,校训是“爱日、爱群、爱亲、爱己”,也就是珍惜光阴,爱护群体,善待亲人,尊重自己;他办的纺织专门学校,校训是“忠实不欺,力求精进”;而他办的医学专门学校,校训是“祈通中西,以弘慈善”。

而今天的通大附院,精准定位了医院文化标识,将建设目标定为“弘扬张謇精神,厚植独特文化”,完全领悟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医院院训定为“大医精诚,以弘慈善”,即传承了张謇的办医精神,更强化了对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的要求;特别是,他们归纳出张謇的八大办医精神,就是“爱国热忱、为民情怀、开放理念、无畏勇气、创新意志、担当意识、实干品质、诚信品格”,将这八大办医精神,做为通大附院人的行动指南,令我感动。

继而,张謇会“做”,即是“起而行之”。

他不仅会“说”,他还会“做”。只要有了目标,有了规划,有了行动纲领,他就一定要去“做”,一定要去实施。虽然有很多事,他没能做成,胡适先生曾说,他“终于因为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我的祖父孝若公也说过:“我父一生的成功,只是一小部分,只是引路发端,距离他的志愿抱负,还远得很呢!”甚至,张謇还曾为自己的墓门预作过一幅对联,他说:“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他自认为,他也只是粗粗略略地活完了他的一生。但现在看来,他终究做成了很多大事,做成了很多事业,大大小小,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在我们今人看来,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就是他的文化底蕴。

再看通大附院,在制定了建设目标、医院院训、行动指南后,切实行动起来,一件一件去做。文博中心、院史馆、眼科博物馆的建成,《通医魂》话剧的公演,助力了通大附院的文化建设。曾经混乱的院内交通,令人烦躁的院内秩序,完全得到了改善;被无数人诟病的门诊楼和住院楼之间的通道,终于建成了“风雨连廊”,这些,都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了优质的就医环境。“五大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未来医学家沙龙”人才项目的开展,对职工进行的医院文化培训,组织新职工到文博中心,了解医院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增强对医院的认同感,等等,都为医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能一件一件做好,很了不起。如今,医院三大梦想的“百强梦”已经实现,“新院梦”即将达成,有这样的医院文化,有这样的实干群体,有这样的行动定力,“康养梦”也就指日可待了。

最后,张謇还会“示范”,即“成而告之”。

张謇不仅能把事情做成,而且做成后,他一定要总结,出书论著,让更多的人看到,学他一样去做。他会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比如说他自己和哥哥的生日,比如说中国科学社年会等,邀请国内外各界精英,到南通来参观,看他的成就,然后,回去帮他做宣传,做推广。1914年,张謇请他的学生费范九编写了一本书,他亲自定名为《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把他自1895年以来在南通做出的成绩,做个总结。为什么要出这本书呢?就是为了示范全国。他将家乡南通打造成为“模范县”,向全国推行南通经验,让全国都向南通学习。全国都像南通一样做,国家就会强大,人民就会幸福。

今天,《文化硬实力》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对过去10年通大附院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一个总结,也是对未来通大附院文化建设的一个指引,更是对全国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示范。

我从1995年开始协助父亲推动张謇研究。近30年来,筹划、举办张謇相关研讨会、纪念性会议数十次,出版张謇相关书籍20余部。在与专家学者们的合作中,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领悟到张謇精神的闪光点。学者们勤俭朴素、严谨治学、不求名利、自强不息。我感受到曾祖父张謇的伟大,正是因为学者们承载着那种情怀,传承着那种文化,践行着那种精神。而今天,我也要为通大附院人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正当得起张謇事业的承继者,当得起张謇文化的传播者,当得起张謇精神的践行者。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出席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会上,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通大附院人,正在这样做。


作者张慎欣系张謇先生曾孙、江苏省人大常委、江苏省张謇研究会理事、南通謇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本文为6月9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首届文化创新与医疗品牌论坛所作的主题演讲。

资料来源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