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啬翁”张謇

发表时间:2023-03-31 10:41作者:游宇明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张謇一生节俭,致力于兴办实业、改善民生。图为有关张謇的连环画中,张謇与纺织女工交谈的情景。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一生创办了二十多家企业。以张謇的条件,完全可以过锦衣玉食的生活,然而,张謇吃穿用度皆精打细算,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张謇从不追求物质享受,非常爱惜财物。每天饭菜,不过一荤一素一汤,只有来了特殊客人,才会杀鸡宰鸭。他的长衫通常都会穿十年八年,有几件甚至穿了三四十年。袜子、棉袄破了,总要加补丁,直到不能再补,才换新的。寄信用的信封,都是拿旧信封改造一番再使用;写文章或便条时,家里如果有包药的草纸或者废纸,一定不会浪费。

张謇对家人也严格要求。清宣统元年(1909年),他曾写信嘱咐吴夫人:“加意节省,每日菜蔬,一腥一素已不为薄,须是将债还清。”1915年,在致吴夫人的另一封家书中,他这样说:“凡人家用度,若但出入相当,已不足以预备非常之急。若复过度,则更不合处家之道。新妇在家,汝宜为之表率,俾知处乱世处穷乡居家勤俭之法。”

张謇是光绪二十年的状元,晚清时做过翰林院编修,民国时当过实业部长、农商总长兼水利总长,创办企业后来往的也多是豪富之人。可在招待客人的场合,他力求简朴。创办大生纱厂时,张謇就撰写了一个《厂约》,规定:“客至,五簋、八碟、四小碗、一点心,不得逾此。”其兄张詧70大寿,张謇设千龄宴庆贺,邀请了众多宾客,“六十以上至八九十者,约者一百八十余人,实至及自来者一百六十人”,其中不乏达官贵人,比如段琪瑞派来的徐树铮和孙传芳委派的罗少将。出乎一干人意料的是,如此隆重的宴席,午餐仅为面食,晚宴也无非是“六素二腥”。

张謇并非爱财如命的吝啬鬼,他是想方设法将省下来的钱财用到自己认为值得的地方。张謇一生心系民生,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大学等三百多所学校,这些学校需要庞大的经费作支撑。他与哥哥张詧一起,主导、参与了众多慈善项目:1906年,创办育婴堂,两年收养弃婴和赤贫家庭孩子1500多人;1913年,兄弟二人于南通辟地160亩,设立义茔(公墓),对逝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1916年,他们开办栖流所,收容乞丐,并培训他们学习劳动技能,待其学成,再分遣各地……单是1923年,张謇投入社会公益的钱款就超过了230万大洋。

在南通,流传着一则张謇用贺寿之礼建养老院的美谈。1912年五月初五是张謇的60岁寿辰,他的亲朋好友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办。张謇不愿铺张,可又盛情难却,便于当年3月写了一篇《移生日宴客费并馈金建养老院启》,并张榜公示:“顷以五月生日,枉辱朋好慰问先至,蹙然不能宁于中,抑虑无以为方来谢也。仆念乡里老人固有失所而无告者,愿以觞客之钱,建养老院,筑基购屋于城南。朋友诸君有隆贶于仆者,请移助之。一己之享,何如众人之安;一日之费,何如百年之惠。仆愿同善于人,诸君子当亦愿爱人以德……”后来,养老院在南通城南白衣庵旁边建立起来,张謇为其取名“第一养老院”,全院大小房屋136间,可同时容纳120位老人。

受张謇的影响,张詧用70岁生日时收到的贺礼在海门常乐修建了第二养老院。第二养老院也叫“老老院”,名字源自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张謇70岁时,又在第一座养老院旁边建了第三养老院,可同时容纳146位老人。

张謇号啬庵,晚年自号啬翁。张謇曾说过:“用钱须视该用或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虽一文也须考虑,也须节省。”显然,张謇的“啬”并非吝啬、小气,而是节俭、惜物,更是一种超越一己之冷暖的慷慨、大气。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2023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