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一  徐保玮|张謇推动南通融入上海的历史审视与当代启示

发表时间:2023-03-02 13:56作者:周天一  徐保玮来源: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相对于100多年前的境况,今天,南通融入上海发展的历史条件、战略目标、科学理念、实现手段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当前在更高水平上的发展与当年的实践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张謇融入上海发展南通的历史经验依然具有当代价值,可以成为当代发展的有益参照系统。他的成功经验,在当代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且被证明是正确的,可以增进跨越时空的历史共识,坚定我们继续前进的步伐;他的失败教训,可以警醒我们科学分析时代特征,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举措;他的独到的思想和实践可以启发我们敢为人先、创新发展。


641984af003a49efae2ef6548a4bd2bc.jpeg

一、张謇推动南通融入上海发展的历史审视

上海开埠后不久就逐步发展为中国商业、工业、金融、教育文化中心。张謇借鉴上海发展经验,回到家乡南通开展自治运动。他以实业为起点,次第经营教育、慈善,在不到20年时间内建成了新世界的雏形,将南通从偏居江北一偶的落后小城发展成为当时模范全国的明星城市,南通成为接受上海辐射并且与之协同发展的成功样板。

第一,依托上海建设发达的现代经济体系。张謇极力倡导“棉铁主义”,他以创建大生纱厂为抓手,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支柱和核心产业的现代经济体系,涵盖纺织、垦牧、冶铁、轮船航运、仓储堆栈打包、盐业、铁路、水利、电力、面粉、制皂、轧油、酿酒、罐诘、碾米、造纸、印刷、火柴、绣品、贸易、电话、银行金融、交易所、房地产、旅馆等一二三产业。张謇推动生产要素在两地之间双向流动,上海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庞大的资本、优秀的人才、发达的市场、广泛的信息、完善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模式等优势资源被充分引入、吸收和利用,成为南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南通的产品销往上海或借道上海转销海内外,资本参与上海建设,两地之间形成紧密的协同发展格局。

第二,依托上海建设发达的教育体系。上海较早吸收和实践西方新教育理念,对张謇产生较大影响。张謇在大生纱厂立足刚稳的情况下,就立即着手发展南通的新式教育,他以师范教育为先导,创办和推广中小学普通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共370多所新兴学校,建立图书馆、体育场、博物苑、剧场、气象台、公园等大量新兴的社会教育机构,构建了南通相对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张謇利用自己的声望和资源,积极参与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创办江苏省水产学校、吴淞商船学校,参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上海商科大学、中华职业教育社,支持中国公学、同济医工学堂复学,利用担任江苏教育总会会长、中央教育会会长的便利之机推动新式教育改革发展,为上海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三,依托上海建设发达的交通体系。随着上海开埠,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航运公司进入我国,逐步垄断我国航运业,为了维护航运主权,方便沪通之间货物和人员往来,张謇分别在南通和上海建设轮船和轮步公司,开辟沪通航线,成为国内发展长江航运的开拓者。经过多年发展,上海与南通之间的航线逐步发展为通达南通地区以及扬州、盐城、镇江、泰州等地10多条航线,使南通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航运体系,促进上海与苏北、与长江上游地区的联系。

第四,依托上海建设发达的社会管理体系。清政府不管理社会事务,与民间形成巨大的隔阂。张謇主动作为,成立教育会、农会事务所、商业水利等协会,发挥民间力量和作用,开展自我管理,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他建设博物苑、伶工学社、剧场、图书馆、报社、气象台、公共体育场、附属医院、公园、育婴堂、养老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场、济良所、棲流所、残废院等社会机构,开展社会教育,推动公益事业,提高社会文明度,使南通社会文明建设紧跟上海文明发展。


二、融入上海发展的当代实践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伊始,依托上海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构想被提上议事日程,国务院成立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推进上海与周边跨省市合作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战略的实施,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成立长江三角洲14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后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逐步形成区域合作制度和机制,构建区域统一的信用体系、市场环境,增进区域产业合作。进入21世纪,南通、嘉兴等重要节点城市纷纷制订融入上海工作规划和纲要,从战略高度谋划区域协调发展,以科学的顶层设计推进全面融入上海发展,以年度计划和任务分解方式狠抓落实,在政府合作交流、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分工互补、信息共享、公共服务融合、要素双向流动、平台对接等方面取得丰硕的实质性成果。201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发布后,围绕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和“五个中心”战略目标,上海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对接进入新阶段,产生以下方面的新动向:

第一,面向国家战略加强规划对接。上海与周边城市的合作与发展是在顺应世界区域合作发展大趋势、实施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系列重要战略的新形势下展开的,因此,无论是上海还是其周边重要城市都从实现国家战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高度审视合作发展目标,重新定位。上海不仅仅是国家重要的城市、长三角的龙头,而且是立足于世界一流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代表这一定位。在这个战略引领下,为满足城市新一轮发展需要,上海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维度顶层设计新的发展规划,对外“构建多方参与的专业化国际分工”,对内“重视区域发展廊道,从产业、生态、交通等多方面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同”,充分整合国内外资源做强上海这一国际分工的增长极,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周边城市也跳出长三角的视域,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世界一流的发展目标,高起点规划与上海合作的发展目标、重点项目和对接措施,融入上海具有世界一流影响力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之中。

第二,面向资源禀赋提高合作质量。《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要求上海围绕建设世界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新发展使命,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上海在强调实现国家战略引领作用的同时,提出“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加强区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区域文化共融共同”的协同发展要求。周边城市根据各自资源禀赋,积极策应“五个中心”建设,提高合作的水平与质量。江苏省批准实施的《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建设集“生态屏障、产业腹地、创新之都、文化名城”为一体的“上海北大门”,在融入上海中更加全面、协调、配套、高质量,开创融入上海的新格局。

第三,面向空间结构促进一体化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牢牢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城市安全四条底线”,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政策。向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要效益,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是上海突破发展的资源约束瓶颈,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有益举措。上海构建由“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组成的城乡体系和“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不仅在行政区划内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而且与周边重要节点城市和重要通道的功能进行协调配套,形成跨行政区划的完整空间布局。在跨行政区划的空间结构下,周边城市与上海呈现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局面,除规划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外,制度一体化、信息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和安全保障一体化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的双向流动进一步紧密。


三、张謇推动南通融入上海发展的启示

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走来,100多年的历史既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又见证了张謇改造南通实践的历史价值,历史发展证明,张謇当时一些思想和实践,依然没有过时,在现时代仍被广泛采用,他的一些特有的经验对当今南通发展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第一,树立世界的眼光。张謇指出:“凡百事业,均须有世界之眼光,而后可以择定一国之立足之地;有全国之眼光,而后可以谋一部分之发达。”张謇的世界眼光是重要的战略思维,在融入上海发展南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变革理念,运用西方的公司制和股份制发展近代工农业,运用西方近代教育理论创办一系列新式学校,效法西方推动宪政运动和创设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借鉴西方建立的现代社会组织形式等,无不折射他胸怀世界的视野和进取精神。南通能够在中国现代化早期成为矗立于上海之江北的耀眼新星,与张謇保持与世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上海国际大都市圈的建设,面向两个战略目标,一是国家现代化强国中区域协同发展的目标,一是世界卓越城市群,两者都跳出国内区域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代表国家新时代新的发展水平参与国际竞争。无论上海还是周边城市,都需要从建设世界卓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都市目标出发,进行定位和顶层设计,上海要主动携手周边地区围绕目标协同建设世界高水平城市,周边地区也要主动更新发展动能融入上海发展体系助推上海实现新的发展目标。

第二,依托上海建立国内国际重要的发展平台。鉴于上海在经济贸易、航运交通、金融信贷、教育文化、新闻舆论、国内外交往等方面突出地位和影响力,张謇在上海建立“大生上海事务所”等机构,作为发展南通的桥梁和枢纽。张謇积极参与在上海的行业协会、教育会、政治团体等事务,起到领袖的作用。这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组织成为推动社会变革、构建社会新秩序的重要平台,在展示张謇人格魅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大了南通的影响。在日益开放发展的今天,上海的平台作用十分显著。对内,上海成为创新发展策源地,我国重大的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体制创新、管理制度创新都以上海为先行先试地。对外,上海成为外国大企业项目、高端人才、重要国际交往活动的集聚地。南通要善于借助于上海的发展平台发展自己,要充分利用上海的优势资源,搭建对外交往平台、成果展示平台、资源融通平台、人才交流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决策协同平台、文化辉映平台。积极培植南通在上海的话语系统,委派南通杰出人才主动参与上海的协会、智库,使之为我服务;扶持南通籍或愿意为我服务的著名人士,推动上海与南通的交流与合作;主动设置议题,借助于上海发声,抒南通之意。

第三,积极参与上海的分工。张謇从政治呼应、产业互补、资本合作、技术设备引进、人才流动、交通连通、治理协调、文化互鉴、经济参与、信息共享、机构联络等多维度推进南通融入上海。

在当代实践中,上海与周边重要节点城市之间在交通、信息、物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已经深度推进,在产业衔接、文化交流、制度创新成果共享、政府和企业协同等方面已经联系紧密。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圈的新征程中,上海与周边重要节点城市之间要在建设世界一流都市圈的新起点上促进更加一体化的发展态势,通过构建产业体系布局完整、产业集群分工合理、竞争力世界领先的充满活力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世界经济发展中心;通过构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联动布局的基础研究体系、系统推进的科技研发体系、协同的新材料新产品推广体系等充满活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通过构建协同的金融政策创新体系,金融市场运行、治理与监管体系,金融人才培养、交流体系,金融机构合作体系,金融产品合作开发体系,金融服务共同培育体系,建设世界金融中心;通过构建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便利的关税管理体系、协同的贸易体系等充满活力的现代商贸体系,建设世界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通过构建民主、法治的现代治理体系,开放包容、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绿色、健康的生态体系,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体系,建设世界一流的文化都市圈。

第四,发挥民间力量。张謇游走于政府与资本之间,承担多种社会角色,但是,他最主要是以绅商的面貌示人,他不仅承担了一个爱国企业家起码的社会责任,而且承担了本应该属于政府管治的社会责任。在他的带领下,社会民间力量在推动南通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实践中,政府之间的协同已经扮演了十分重要角色,但是,民间力量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政府要主动作为,注重培育壮大扎根南通的企业集团和社会人士,大力支持它们参与上海的各项事务,更好地发挥它们在促进南通与上海之间联系的作用。要以多种形式在活跃于上海、全国乃至世界的著名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中聘请代言人,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为南通发展服务。


注释从略。来源: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