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民名誉会长率团参加锡剧《雪宧绣谱》创作分享会

发表时间:2023-01-02 21:24来源:新华网江苏频道


2022年8月28日,在张家港市参加2022长江文化艺术节活动的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率省张謇研究会、江苏中心部分专家、理事,应邀出席锡剧《雪宧绣谱》创作分享会。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东、《雪宧绣谱》主创人员与主要演员,以及江苏新华网、无锡通商会等20余位嘉宾与会。

锡剧《雪宧绣谱》主题是中国近代化先驱张謇与一代“绣圣”沈寿的传奇故事。张謇是近现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一生功业无数,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把家乡南通打造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沈寿是苏绣艺术大师,艺术教育家,先后担任清宫女子绣工科总教习和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一生倾心苏绣艺术,运用西洋油画的光与影,自创“仿生绣”,开拓中国近代刺绣一代新风。在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57岁时与36岁的沈寿相识,自此开始了他们不凡的情感历程。

罗一民高度评价《雪宧绣谱》是一部以沈寿、张謇为主题,非常有特色的锡剧艺术作品。从剧本内容来看,主要有四个突破。

一是选题的突破。沈寿与张謇关系的题材,从不能写到能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在以往的文艺创作中,这一话题较为敏感,张謇后代并不认可,因此少有涉及。前不久,在南通召开的一个全国性张謇研讨会上,张謇先生的嫡孙张绪武先生出席并发表演讲,主动谈及沈、张二人关系,打破了相关文艺创作的束缚。这为实事求是谈论研究表现张謇与沈寿,提供了很好的示范。《雪宧绣谱》较为准确地展现了二人的故事,实属不易。

二是定性的突破。剧中对二人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所突破。过去讲述沈寿和张謇的故事时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民间的流传议论,一些编剧还会编造花边新闻以吸引眼球。另一种则是刻意树立张謇高尚完美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准确呈现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思想境界、价值追求。《雪宧绣谱》剧本在这一方面的处理比较准确与稳妥。

三是表现形式的突破。该剧用江南特色剧种演绎江南文化故事,使剧本创作和地方戏剧相互成就。作为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锡剧艺术历史悠久,积淀深厚,是江南地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而沈寿和张謇则都是江南地区的传奇性人物。用地方剧种讲地方故事,一方面能够使该剧富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江南气息,更好地呈现沈、张二人的故事,进一步加深观众对主题的理解;另一方面,该剧的亮相演出也能助力锡剧的传承与发扬,让悠扬锡韵在江南大地上唱响。

四是艺术手法的突破。《雪宧绣谱》将诗、文、唱、演完美融合,也是一个重要突破。以往以张謇为主要人物的文艺作品,以话剧等其它舞台艺术居多,表现形式相对单一。该剧综合运用了诗文唱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唱词和对白柔美灵动,都很见功夫。

对于剧本创作未来的提升空间,罗一民提出了四点期望。

首先,剧本故事意义的提升。要在剧本创作中适当提升拔高沈寿和张謇的思想格局,深度挖掘他们的理想追求,为故事进一步增添历史的厚重感,以展现时代洪流中张沈二人的跌宕起伏和家国情怀。作为时代先驱者,张謇以实业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不同常人的丰功伟绩。他创立南通女工传习所,开启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事业,在促进现代化职业教育事业的同时,也致力于大力弘扬苏绣艺术,是重要的现代化文化建设标志之一。沈寿应张謇之邀,来到南通女工传习所任所长兼教习,培养刺绣人才,实际上也是帮助张謇推进现代化文化建设。如果《雪宧绣谱》能够进一步立足时代背景,站在文化发展建设的高度上,表现他们对传统刺绣艺术的传承发扬、对家国理想的不懈追求,会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传奇色彩,增强作品的可观赏性。

其次,传主情感关系的升华。关于沈寿和张謇之间的情感互动,可根据现有的张謇日记和诗词,将作品中二人的情感状态进行进一步的提升、深化。编剧将二人情感把握为“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根据现存的史料记载来看,张謇除了对沈寿的刺绣技术水平、人品性格赞赏肯定之外,张謇也在多处主动、直白地表达了对沈寿的喜爱。《雪宧绣谱》可以在进一步透彻研究史实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文艺创作表达,适当地进行情感升华。

第三,若干历史细节的考订。剧本中有些细节上还可以稍作斟酌。比如说,讲到张謇要聘沈寿到南通主持女工传习所,剧本上就讲张謇说要辞官回乡,建设南通。张謇聘请沈寿到南通是在1912年,当时沈寿与余觉发生了矛盾,到底是回苏州?还是去南通?实际情况是,沈寿与余觉一起去的南通。更何况张謇在南通创办实业的时间,要追溯到1894年。到了1912年,实际上他处于各种事业的上升时期。张謇真正从政是在1913年到1915年,而且他在中央政府任职的同时,还是在全力推动南通的事业发展。另外余觉也去了南通,一度与张謇的合作还不错。这场戏怎么把握?当然剧本要有冲突,再斟酌一下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冲突。

最后,语言风格与话语方式的完善。剧本的唱词部分考虑到锡剧的特点,打磨得比较好,较为成熟。剧本的对白部分可进一步再琢磨、再做提升。现在《雪宧绣谱》剧本中的对话偏口语化、通俗化,是否可以考虑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以半文半白的形式进行创作,能够更加贴近当时时代氛围的语言风格与话语方式。张謇是状元,是翰林,他的语言方式,他的谈吐抒情,都是很文雅讲究的;沈寿是艺术大师,自幼沉浸在刺绣艺术,兀兀穷年,潜心贯注,也有着很高的艺术修养,我们读他们合作的《雪宧绣谱》就能感受得到他们的谋篇布局,他们对语言的要求,是很讲究的。另外,沈寿身后事,是否也可以适当地展示一下。

江苏省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旭光指出,张謇是一个热门题材,已经有话剧、京剧等表现形式,还有电视剧正在筹备中。它们有的全面写张謇,有的侧面写张謇,大多集中在张謇一生对其“父教育母实业”思想的实践。《雪宧绣谱》却敢于别开生面,对准张沈二人的旷世传奇,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这是一部题材与剧种特别契合的锡剧,这是一部风格独特的抒情诗剧,这是新时代锡剧艺术的重要收获。该剧虽缺少冲突,缺少矛盾的对立面,但独具魅力,它避短扬长,以一种风格化的抒情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同时在音乐唱腔方面,《雪宧绣谱》既发挥了锡剧唱腔高亢深情的特色,又融合了弦乐的特长,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

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副总编、省张謇研究会理事王振羽认为,《雪宧绣谱》是一部很有勇气的戏,是一部角度很新的戏,是一部很有新意的戏,也是一部很有韵味、拿捏有度的戏。“张謇是实业家,是教育家,更是政治家,但他也是很有情怀的人,很有担当的人。他历经风雨,洞察世事,与一代刺绣大师沈寿堪称知音,惺惺相惜,彼此相伴八载,有始有终。此剧以地方戏种演绎一段佳话,慧眼独具,令人耳目一新。”

  江苏省美术馆书画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晏明表示,剧中安排设置了沈寿口述、张謇执笔整理成《雪宧绣谱》一书的情节,非常值得一提。“这是一部系统介绍刺绣理论和技法的传世之作,是沈寿和张謇二人对苏绣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发扬做出的巨大贡献。”

新华网总裁助理、长三角中心主任、江苏公司总经理徐寿泉理事认为,要多维度认识张謇,进一步提升该剧的品味格调。一是张謇的人才观。如何看重人才、发现人才,然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爱护人才,沈寿就是张謇爱才的典型例子;二是张謇本身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沈寿是仿真绣创始人,一直思考如何把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张謇因“益惧其艺之不传而事无终也”,所以亲笔撰写助其完成绣谱。张謇和沈寿在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的道路上不畏艰辛、互为知音、荷绽清流,谱写出了人间最美的故事!

国家一级编剧、《雪宧绣谱》编剧胡磊雷回顾了剧本的创作历程,表达了寻求张謇题材戏剧创作突破的创作目标。国家一级演员、《雪宧绣谱》导演兼主演董红认为沈寿人生是一种传奇,该剧是江南文化的重要选题,获得江苏省2022年度艺术基金的资助,非常有艺术价值。省张謇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大学教授严泉强调历史情境与历史人物评价的关系,指出沈寿是近代中国新兴职业女性的代表性人物。无锡通商会会长丁康权赞同沈张关系情与理的界定,建议借鉴类似主题的创作方式。上海师大教授、上海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夏邦评论沈张关系的历史,充分说明在传统礼教束缚下人的精神与价值的意义。张家港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杜文献最后总结认为,锡剧《雪宧绣谱》充分展现了戏与艺的结合、戏与艺的统一,以及戏与艺的升华,提升了江南文化的意蕴。

晚上,与会人员在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兴致勃勃地观看了《雪宧绣谱》的现场演出,罗一民名誉会长上台与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念。


来源: